現在的年輕群體都喜歡自由,所以現在對婚姻的認知就是束縛,認為婚姻有可能把自己捆綁,承擔更多死亡責任,所以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年齡已經30多歲也還是不著急結婚。但是大齡青年的父母可不這么想,他們的觀念還停留在老一輩的層次上,認為結婚才是年輕人首先應該做的。所以,在自己的孩子不著急的情況下,父母就蠢蠢欲動的想要物色一個適合兒子的兒媳(夫婿),也就催生了很多城市中的相親角。
每逢周末,這個“相親角”會擠滿幫孩子物色對象的家長們,運氣好的,說不定當面就拍板讓孩子正式相親,運氣不好的,則自己默默地掏出紙筆,細心地記錄著。
與全國其他城市的“相親角”類似,鄭州的“相親角”出現的也多是頭發花白的老者,而作為相親紙條的“主人翁”,年輕男女則十分少見。一大早,78歲的張大媽和83歲的老伴兒都會準時到綠城廣場西南角的相親角“趕集”,為家中唯一的孫女尋覓對象。
“現在離婚率高,年輕人又都太浮躁了,往往經不住誘惑。”張大媽說,像他們那個年代,對待愛情、婚姻往往認準了就是一輩子,她實在是不明白,為什么現在想找個靠得住的對象變得越來越困難了。“之前有一個簡歷上寫著要求女方體重必須是111斤,你看看,這條件列出來都叫人笑話。”在張大媽看來,這些看似嚴苛的外在條件并不重要,最主要的是父母是不是明事理的人,“胡攪蠻纏的家庭可不行。
7月22日上午,正值周六,在公園的“相親角”,每走一步,耳邊幾乎都會傳來家長們交流相親的話題。
“男孩女孩?年齡多大?”如果分別是男孩女孩、年齡相近,素不相識的兩位家長便有話聊了,“在哪兒工作呀?帶不帶編?房子買哪兒了?”這幾個問題,往往是雙方家長的第二層問題。
工作合適、有房,家長便開始問雙方孩子的性格了,邊聊邊掏出手機劃拉,“看,這是俺兒子(妞),長得可以吧?”
上述場景,幾乎是這個“相親角”家長相親的固定“套路”。除了雙方相互“搭訕”的方式外,“相親角”還有另一“派別”:默默拿本記錄型。
在“相親角”的環形花壇上,鋪滿了各式相親男女基本信息的紙條,從性別、年齡、屬相,到學歷、身高、體重、工作狀況、感情狀況、是否有房、父母是否有穩定工作或退休金等,上面的信息十分詳細。
一位約70歲的老者,從花壇正中央看起,看到條件較為合適的相親信息,就拿筆記錄起來。
河南商報記者注意到,等這位老者繞完花壇一圈后,小本子上已經記滿了兩頁,上面均是30歲左右男子的信息,“給妞物色的。”他說。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希望這些大齡剩男剩女趕快結婚吧,不要再勞累自己的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