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尋找食物,很多人應該都會想,這不是很平常的事情嗎?但是對于昆蟲類來說,這并不普通,比如蜜蜂在采花粉的時候,就需要找到一些花蕾,但是它們是怎么做到的呢?而說到果蠅,它既沒有GPS,也沒有視覺地標,那么它們究竟是怎么找到自己的伴侶的嗎?找到目的地的呢?有人說是因為氣味的原因才導致的,不妨一起來看看吧!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31日報道,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果蠅或借助包括氣味在內的“內部羅盤”找到食物或伴侶。去年的時候,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團隊借助電子顯微鏡以及體內成像技術,鑒定出了果蠅大腦中使它們在尋找食物過程中維持最佳表現的神經回路。研究團隊指出,饑餓的果蠅會不斷提高自己的表現——甚至每分鐘跑9米。相比之下,吃飽了的果蠅則很快會放棄尋找食物。那么果蠅究竟是怎么尋找食物的呢?這就值得深思了!
由于果蠅的感覺器官和嗅探方式與其它動物類似,因此最新研究有望回答動物尋找食物如何影響更廣泛食物生態與環境等問題。研究團隊目前正研究動物的神經系統、肌肉與身體的互動以及環境如何影響其行為等,希望獲得答案。
在最新研究中,德雷塞爾大學科學家將果蠅對氣味做出反應的神經細胞(嗅覺神經細胞)轉換為感光細胞,以詳細繪制出果蠅尋找食物、離開并試圖返回食物的路徑。為此,他們用光刺激控制果蠅嗅覺的受體神經細胞。
整個研究區域被劃分為三部分:激活蒼蠅神經細胞的“中心區域”、沒有任何刺激或方向提示的“環形區域”以及兩個區域間的“邊界”。當果蠅在邊界區域時,光強度減弱,促使果蠅回到食物身邊。
研究表明,果蠅使用一種簡單有效的策略來尋找食物:一旦離開正尋找的位置(核心區域),它們就放慢速度并快速掉頭。它們還會進行一些非方向性的改變,例如在核心區域頻繁掉頭、在環形區域停留更長時間等。
在核心區域,果蠅會使用路徑整合的機制,測量位置與路徑的關系以幫助果蠅找到回來的路。研究人員將這種方法類比為“內部羅盤”,在沒有方向性提示的情況下,非方向運動可以成為尋找資源的有效機制。而對果蠅和很多其它動物來說,氣味是一種高效的感官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