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普京的強勢回歸,環球時報發表社論稱,美國和西方對俄羅斯一直持遏制戰略,但美國已經出現“應當拉俄羅斯”共同對付中國的聲音,俄國內一些親西方的知識精英也在鼓吹與美親善。從長遠看,克里姆林宮出現戰略搖擺的可能性并非沒有。
中國應借普京帶來的穩定條件,為發展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盡全力。但中國不應對普京有不切實際的指望,對中俄關系的上限和穩定性也不應期待過高。只要我們以積極但不失平常的心態看俄羅斯,我們就不會因兩國不可避免的一些摩擦,或者俄對中國國家利益的“不夠配合”而失望。
中國人應當清楚,俄羅斯是歐亞之間各方面都很獨特的大國,外界對它的影響從來都是有限的,全盛時期的西方也沒得到過它的全面配合。普京重回克宮只是“客觀上”對中國有利,我們不應期待這種有利變成俄羅斯的“主觀”目標,我們同時不應忘記中俄關系的復雜性。
齊魯晚報發表評論稱,普京是一個具有大國雄心的領導人,在其執政期間,竭力恢復俄羅斯在蘇聯時代的超級大國地位,自始至終反對美國在歐洲建立導彈防御系統的計劃,著力倡議由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歐亞聯盟”,以有效連接歐洲和亞洲太平洋地區,這些都是重塑俄羅斯大國地位的重要舉措。
與此同時,普京剛柔相濟,不僅擺出一副積極與歐盟和西方國家締結戰略關系的姿態,而且十分關注亞洲事務,著力與中國、印度等國家合力推動締結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結合普京提出的“歐亞聯盟”戰略構想,所謂“普京3.0”版全球戰略將充滿雄心,力圖在多極化世界中搶占一個有利的戰略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