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探索發現 >

揭秘犀牛的演化過程 看犀牛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來源:小編整理2025-08-06 18:36作者:qwp

揭秘犀牛的演化過程 看犀牛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亞洲的蹄齒犀類可能最終演化成了一些龐大的巨獸,比如巨犀。這種體型上的突然增大發生在地球歷史的下一個階段——漸新世。

對于漸新世犀牛體型為何如此巨大的原因,目前古生物學家還沒有完全搞清楚。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杰里·胡克(Jerry Hooker)認為,這可能與開闊棲息地的面積越來越大有關。隨著草原取代森林,犀牛需要行走更長的距離才能找到樹葉作為食物。它們還需要盡可能獲得樹頂上的樹葉,因為下方的植被不夠茂盛。

“今 天的長頸鹿在非洲十分成功,大象也是,因為它們具有高大的身軀,可以遠眺,”杰里·胡克說,“它們常常行走很長的距離尋找食物。”相對于龐大的體型,巨犀 的四肢顯得纖細許多,也不如現生的犀牛粗壯。同漸新世的許多犀牛種類一樣,巨犀也沒有長角。而且,雖然體型龐大,但巨犀并非沒有天敵。它們和其他大型史前 犀牛一樣,都是巨型鱷魚的獵物。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皮埃爾-奧利維爾·安多尼(Pierre-Olivier Antoine)發現了長達10米的巨型鱷魚捕食大型犀牛的證據。“我們在巴基斯坦發現了許多,許多標本,”他說,“在大型犀牛的骨骼上,有巨型鱷魚錐形牙齒的痕跡。”

在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古生物學家鑒定出了一種鱷魚,學名為Crocodylus bugtiensis。它的分布區域正是巨犀曾經活動的地方。這些鱷魚是否經常捕食鱷魚,以及是否具備捕食健康成年犀牛的能力,現在還不得而知。不過,它們的確可能會捕食進入水中的年幼犀牛,或者病弱個體。

安多尼還在犀牛化石上發現了特別的齒印,他認為這是半熊造成的結果。半熊是一種已經滅絕的掠食動物,外形介于狗和熊之間。顯然,即使是體型龐大的犀牛,也要提防眾多的捕食者。

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這些巨型的漸新世犀牛了?茖W家還不清楚它們消失的確切原因,但可能的一個解釋是,它們或許是在競爭中不敵被新出現的大象。

對巨型犀牛來說,大象是“非常糟糕的消息,”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米克爾(Mikael Fortelius)說道,“作為陸地上的超大型食草動物,它們更有優勢。它們的適應性更強,具有更多能力,象鼻就是一個令人贊嘆的奇跡。”

如果大象種群繁盛起來,并阻礙了犀牛對主要食物資源的獲取,那就可能給后者帶來嚴重的威脅,因為它們每天需要吃掉數百公斤的植物。

杰里·胡克指出,巨型的哺乳動物從未進入過歐洲,那里的森林比其他大陸茂密得多。這片封閉的棲息地或許不適合大型犀牛,它們更習慣開闊的空間,因而沒有繼續向西擴展。

不過,即使數量出現了一些縮減,但犀牛種群依然十分繁盛。

從2300萬年前開始,地球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中新世。地球的溫度下降了大約4攝氏度。據安多尼介紹,中新世的巖層中保存了大量的犀;,種類之多令人驚嘆。

在法國西南部的Montréal-du-Gers,古生物學家在“同一個池塘”里發掘出了5種犀牛的化石,超過100個犀牛個體被復原。與此類似的,在巴基斯坦的布格蒂丘陵,安多尼發現了多達9種犀牛的化石。

顯 然,犀牛在地球上曾一度十分繁盛,而且種類之間的形態和體型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大唇犀就是一類十分類似河馬的犀牛。它們具有從下頜上突出的獠牙,頭部的 體積很大。相比之下,大唇犀的骨架顯得很小,它們似乎大部分時間都漂浮在水中。“我認為有明顯的證據表明,它們其他方面的行為也和河馬一樣,”米克爾說, “它們生活在水中,取食河床上的草和其他植被。”

還有一種長著兩只角的犀牛,稱為并角犀。不過,它們的角并非前后排列,而是位于犀牛鼻子的兩側。

此外,犀牛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物種也可以追溯到中新世。板齒犀亞科的犀牛在頭部長出了巨大的獨角。隨著地球溫度繼續下降,經過數百萬年時間,板齒犀屬出現,其間還演化出了其他多個類群。

板齒犀能長到3米高,體型雖然小于巨犀,但它們最突出的特征是 具有驚人的長角。犀牛的角不能形成化石,但有時候會在冰層中保存下來。目前古生物學家還沒有發現板齒犀的角,但從頭骨上的凹陷處可以推斷出曾經連接著的巨 大的角。我們不知道這根角有多大,古生物學家大多也不喜歡猜測其確切長度。不過,通常認為板齒犀的角長度能超過1米。

板齒犀出現在約250萬年前,更新世即將拉開序幕。經過數百萬年時間的降溫,地球終于進入了大規模的冰河時期。冰層從北極一直擴展到了歐洲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區。

在這種嚴酷的環境下,犀牛演化出了厚厚的皮毛。我們不知道板齒犀是否覆蓋著長毛,但很多動物確實如此。在冰河時期開始之前,青藏高原的犀?赡芤呀浹莼隽碎L毛。

在中新世和更新世之間的時期被稱為上新世,跨度為500萬年前到250萬年前。在這一時期,地球的大部分——除了南極洲——幾乎都見不到冰雪。然而,由于海拔的原因,此時的青藏高原已經出現的冰峰。

2011年,一隊古生物學家對在西藏發現的原始披毛犀的化石進行了描述。研究表明,披毛犀可能最早出現于青藏高原,然后在冰河時期開始的時候向西擴散。與許多史前犀牛不同,披毛犀可能相對更好認一些。它們長著前大后小的兩只角,四肢粗壯,體型龐大。

然而,盡管擁有厚厚的皮毛,披毛犀并沒有進入到冰雪覆蓋的區域。它們還無法應對厚厚的積雪。在我們的想象中,冰河時期的長毛哺乳動物通常都被冰雪包圍,但據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的達尼埃爾(Danielle Schreve)介紹,這些動物通常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

“這可能是它們滅絕的原因之一,”達尼埃爾說,“因為它們的身軀矮胖、緊湊,四肢相對較短,并不擅長在厚厚的積雪中移動,因此它們需要降雪相對較少的棲息地。”披毛犀可能不會凄涼地在雪地中緩慢行進,它們更可能生活在被稱為“猛犸草原”(mammoth steppe)的環境中。那里的氣候寒冷干燥,但生長著大量的草和灌木可供披毛犀食用。

總而言之,披毛犀的境遇比起始新世和漸新世的祖先來艱難得多。達尼埃爾稱,對許多犀牛物種來說,真正困難的生活開始于更新世。

一方面,在更新世末期,氣候開始劇烈變動。在一個世代的時間內,溫度就可能上升或下降多達10攝氏度。犀牛的繁殖速度緩慢,并且依賴穩定的食物來源,這樣的氣候變動是災難性的。

捕食者也是一個威脅。巨型鱷魚不會威脅歐洲的犀牛,但它們卻會遭到史前鬣狗的攻擊。達尼埃爾已經發現了鬣狗捕食幼年犀牛的證據。這些食肉動物甚至會嚼碎獵物的骨頭,以獲得盡可能多的營養物質。

“所 有的骨頭上都有牙齒啃咬、刮食和咬穿的痕跡,說明這是很重要的營養來源,”達尼埃爾說,“而且,它們似乎也會捕食成年的犀牛。”此外,披毛犀很可能還遭到 過人類的捕殺。人類可能是壓倒披毛犀的最后一根稻草。“你可能會在它們身上找出一些導致其滅絕的原因,但人類可能真的是它們棺材上的最后一根釘子,”達尼 埃爾說,“披毛犀已經經受了數百萬年的氣候劇烈變動,面對捕獵它們幾乎不會進行反抗。”

盡管如此,披毛犀還是茍延殘喘地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2015年2月,有報道稱西伯利亞的獵人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幼年披毛犀尸體,其生活年代大約為10000年前。

很多其他物種也感受到了人類捕獵的壓力。在英國Boxgrove的一處遺址中,科學家找到了早期人類屠宰犀牛獲取肉食的化石證據,時間可追溯到9萬到70萬年前。在某些情況下,食肉動物會在已經具有人類工具痕跡的骨頭上留下咬痕,這表明有些犀?赡芟缺蝗祟惒稓,之后殘骸又被其他動物取食。

不穩定的氣候加上人類的捕殺,使許多犀牛物種走向了滅絕。在此之前,歐洲大陸上的犀牛和其他大型動物,如大象和猛犸象都還十分常見。如今,我們只能在亞洲和非洲的大地上看到這樣的動物。

揭秘犀牛的演化過程 看犀牛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現在,曾經多種多樣的犀牛已經減少到只有5個物種。隨著嚴重的捕殺,以及近幾十年來針對犀牛角的偷獵,這5種犀牛的生存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非洲的白犀牛被分為南方亞種和北方亞種。盡管南方亞種的處境還不錯,但北方亞種的滅絕命運已經不可避免。目前只有5頭活著的白犀牛北方亞種,其中只有一頭雄性。目前,這頭雄性犀牛時刻處于荷槍實彈的保衛之下,為了防止偷獵,它的角甚至已經被切去。

非洲的另外一種犀牛是黑犀牛,已經處于極度瀕危狀態。黑犀牛據稱有7或8個亞種,其中有3個已經滅絕,另外的亞種也命懸一線。

蘇門答臘犀牛是最小的犀牛物種。與其他現生犀牛不同的是,這種犀牛長有少量的毛。蘇門答臘犀牛也已經極度瀕危,有一個亞種只剩下3頭圈養的個體。除了來自偷獵者的壓力,犀牛在生崽時需要隱蔽、灌木茂密的環境,這樣的棲息地變得越來越少。

與其他犀牛不同,爪哇犀牛只有雄性才長角。這種犀牛也已經極度瀕危,只存在于爪哇島西端的一小片區域,據估計可能只剩下40頭。

相比之下,印度犀牛的狀況還好一些,盡管也被列為易危狀態。它們生活在印度北部和尼泊爾南部。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尼泊爾境內的印度犀牛種群在4年內增長了21%。

要 拯救所有這些還活著的犀牛,需要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不過,大多數專家都同意,最好的措施也是最困難的,即各個國家需要緊密合作,保護犀牛的棲息地,而且 最關鍵的是,要停止犀牛角的非法貿易。這不僅意味著要阻止偷獵者捕殺犀牛,還意味著必須打擊將犀牛角運到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大型有組織犯罪網絡。此外, 遏制需求也非常重要。如果這些都能做到,至少一些犀牛物種會獲得喘息之機,開始種群恢復。

無論如何,屬于犀牛的輝煌歲月已經過去。我們如今只能在博物館中欣賞它們祖先的化石遺留,想象它們在大草原上曾經的偉岸雄姿。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