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現在的單身男女,那就牽扯到結婚問題,但是現在據說有將近2億的適齡青年沒有結婚,這是怎么回事呢?他們真的一點也不著急嗎?其實不是的,他們很多人其實很著急,但是因為結婚又很重要,所以不得不慎重考慮,而且如果另一半的加入是打擾的話,為什么還要他呢?而且現在很多人年輕人講究的是佛系生活!一切隨緣!
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結婚人數為301.7萬對,同比下降了5.7%。單身男女的數量也破了兩億,越來越多的適齡男女表示不想結婚。
01結婚or單身都是生活方式的正常選擇
不論是單身還是結婚,其實都是不同的生活狀態而已,但是總有些人覺得結婚比單身更高級,更幸福。
單身的男女,被催促,被嫌棄,被冠上“單身狗”、“剩男剩女”的頭銜,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惡意。
可是他們到底做錯了什么呢?無非是選了一種不同于主流的生活方式罷了。
結婚有結婚的好處,也有隨之而來的風險要承擔。
結了婚,情感上有了寄托,兩個人可以你儂我儂,過年過節互相制造驚喜。
生活上也可以彼此照應,生病了有人端茶遞水,難過了有人傾聽安慰,平時一起做飯洗碗,一起躺沙發看劇。
但是,已婚的人承擔的責任也會增加,兩個人在一起難免磕磕碰碰,需要長久忍耐對方的缺點,需要為了對方做適度妥協。
如果上有老下有小,更是需要花時間和精力照顧,夫妻雙方壓力山大。
單身亦是如此,既有單身的便利,也有單身的局限。
他們相對自由,自己想去哪里想干什么,不需要過多考慮別人,而且,單身的人經濟壓力比較小,有更多選擇權,可以按照自己心情隨性生活。
但是,單身的人也會不可避免地孤獨,窗外萬家燈火,自己卻孤衾冷枕,永遠都是形單影只。
如果年齡大了,身體每況愈下,心理也更加脆弱,還有一系列的養老等問題隱患。
每一種生活方式,既有好處也有弊端,沒有高低之分。而且結婚生子也并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人的價值標準、幸福程度,不是由婚姻決定的。
就像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她在位期間,新舊宗教沖突不斷,西班牙、法國虎視眈眈,英格蘭對她的唯一期待是用聯姻解決內憂外患。
她周旋其中,沒有向任何一方妥協,給英國爭取充分的時間發展壯大,在她統治期間,英國跨入海上強國之列。
她本人終身未嫁,但卻不妨礙成為英國民眾心中最愛戴敬仰的人。
還有中國的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一生為國民的教育事業奔走操勞,把全部精力用在培養人才上。
從此,“男有蔡元培,女有吳貽芳”成為教育界的佳話。
不論你選擇哪種生活方式,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升級打怪之路,沒有躺贏的人生。
就像蔡康永老師曾在《奇葩說》里講道:我們怎么可以公然地宣稱,有伴侶才是一個好的人生,而單身是一個殘缺的人生,我當然不可能鼓吹這樣子的價值。
結婚or單身,無非是人生模式不一樣,只要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實現自我的價值,不都一樣值得高興嗎?
02真正讓人討厭的不是結婚生子本身而是被別人安排人生
一直以來,大家都被“什么年紀就該做什么事”洗腦,仿佛什么時候上學、談戀愛、結婚、生孩子都是被計劃好的,只要嚴格執行就能過上理想的生活。
但她姐覺得,沒有什么年齡該做的事,把人生大事放在坐標軸里一一完成,不會帶來真正的幸福。
就像正在熱播的《愛情進化論》里,張若昀飾演的鹿飛對婚姻有著清醒的認知:
時間、年齡,這不是結婚的坐標,感情才是。選擇一個人生活,這雖然是少數,但是反正也沒打擾到別人,總該被尊重吧。
當父母的,當長輩的,都是希望孩子結婚,是為了幸福,這是大前提。
但是結婚不等于幸福,有孩子也不等于幸福,這都不是一定的,選擇不結婚不一定是任性,反而有可能是更理性呢。
婚姻和幸福沒有必然的關系,婚姻也沒有救贖人的功能,相反,很多人在婚姻里受盡委屈。
大多數人討厭結婚生子,也不是在于事情本身,而是討厭自己結婚生子的選擇權被別人影響。
你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的監督之下,一旦不符合主流觀點,就會受到“道德譴責”。
之前網上曾有人問: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女性不愿意生孩子了?
有一個叫馬八斤的作者給了高贊的回答:讓女生討厭的從來不是生孩子,而是自己的選擇權被剝奪。順產還是剖腹產?生一個還是兩個?有孩子以后家務怎么安排?是全職帶娃還是繼續工作?
這些本該是私人的選擇,卻動不動成為整個大家庭的共同事務,被別人插手,被別人綁架,最后演變成一場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對女性進行新的荼毒。
03年輕人不輕易結婚
不是因為不重要
而是因為太重要
結婚率持續走低,離婚率卻年年攀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敢結婚。
多數人的論調是年輕人不負責任,其實正是因為婚姻對人太重要了,所以才不敢草率決定。
以前女孩子擇偶的條件是對方人品端正,能負擔起兩個人的基本生活就可以,但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女性經濟獨立,她們對于另一半的要求是三觀一致,生活上能吃到一起玩到一起,精神上能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沒有所謂的托付終身,一個人也負擔不了另一個人生,大家在婚姻里都是各取所需。
所以更多人的婚戀觀變得謹慎佛系,就像陳學冬在節目里說:
婚姻這種事情不是強求來的,而是你真的遇到對的人,然后就可以走一輩子了。你要遇到對的人,婚姻才是必須的,如果遇不到的話,那你還不如不要呢。
鹿飛對艾若曼也表達過同樣的看法,如果不是真心喜歡一個人,何必增添兩個人的煩惱呢?
在愛情里,果斷拒絕不適合自己的人,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任,也是為別人的人生負責任。
父母長輩、親朋好友,作為過來人的經驗可以適當聽聽,但是為人生承擔責任的還是自己。
在人人逼婚的年代里,保持清醒更重要,不管是孩子還是另一半,都不該成為試錯的工具。
如果你愿意承擔并且能夠承擔起婚姻里的責任,那結婚是一件值得祝福的事,但若是貪圖一時的新鮮好感,又有什么資格拖別人下水?
04對人的最大尊重
是能夠允許別人
獨立選擇自主承擔
蔡康永曾說,一個社會文明進步,越能夠包容多樣性。
有人選擇單身,有人選擇結婚,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對于那些單身的人,既然他們已經勇敢做出了選擇,那就要尊重別人的選擇。
允許別人和自己不一樣,才是對人最大的尊重。
那些打著善意來指點別人人生的“好心人”,根本沒有勇氣去替你承擔責任,他們只能在事前充當智者,遇到問題就跑得無影無蹤,留你自己收拾殘局。
人是太特殊的個體了,你要成為誰,過什么樣的人生,連自己都無法清楚知曉,更何況是旁人呢?
說到底,婚姻本就是一場豪賭,當你決定參與進來的時候,就已經默認了背后的風險。
賭對了,雙方和和美美,一片濃情蜜意;賭錯了,雙方傷筋動骨,一地雞毛亂竄。
與其聽從別人的經驗之談,不如自己去主動選擇,自主承擔。
只要你還有一口氣,能把自己撐起來,就不怕沒有機會重來。
輸得起,放得下,在婚姻這條路上,才可以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因為,這本來就是你需要面對的人生真相,無論結婚還是生孩子,關鍵時刻,不都是靠自己撐過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