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并不擅長“先提升意愿”,“再集中精神”在某件事物上。身體實際行動后,才容易產生心理上的真實感受,也因為這種特性,發揮專注力,其實與個人的內心感受完全無關。人體動作雖然能夠控制,但心理狀態可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就算實際行動看得見,內心的感受光憑肉眼也無法輕易察覺。
舉例來說,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比較在意周遭人們的評價,然而他人的情緒及感受,畢竟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容易因為情緒波動等因素,造成專注力下降。此外,我們面對難度較高或未知的事物,也容易產生緊張及不安感,導致壓力累積,造成專注力大幅下滑。
考量到上述狀況,如果想在集中精神之前先提升個人意愿,專注力很有可能還是難以正常發揮。所以,不需要聚焦在個人感受,只要運用感官,單純以集中專注力法的步驟讓自己進入最佳狀態,再處理該做的事情就好。
一流商務人士和運動選手,也會集中精神在自己所能掌控的項目上,才得以認真面對必須挑戰的事物。掌握打造精神集中狀態的秘訣,無關乎想不想做、有不有趣、麻不麻煩、想不想偷懶等個人感受。感覺來的時候認真處理工作跟學習,提不起勁的時候就完全沒有進度等等,應該極力避免這類狀況發生。請大家利用方便掌控的集中專注力步驟,在最佳狀態處理完應盡的事務后,你的熱忱或許也將隨之而至。
想懷抱熱忱?先做再說!
想集中精神,不能等到有意愿的時候,最重要的應該是利用有效的集中專注力步驟,付諸行動。透過實際行動,人們會感受到新的刺激,才會慢慢產生意愿,打造專注力的良性循環。
當面對無法控制的情況,人們的意愿和專注力都會比平常低落。所以,透過掌控專注力的步驟來進入狀況,是較為理想的一種方式。許多表現力強大的人,都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集中專注力步驟”。而且,會選擇在第一時間著手應對,例如將工作或學習的內容,拆解成適合處理的型態。跟“完美主義”相比,“完成主義”對專注力更為重要。請記住,不需要刻意提升熱忱及意愿,這些感受在集中精神學習或工作等實際行動之后,就會自然涌現。
人類的精神活動,主要可以區分成三種過程:智能(知識、知性、情報)→情感(喜、怒、哀、樂)→意志(熱忱、意愿)。以學習為例,在進入精神集中狀態之后,因獲得新知(智能)而感到喜悅(情感),再產生想實際嘗試的沖動(意愿)。為了引導出這樣的良性循環,實際行動絕對優先于提升個人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