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丁蟹效應”,通俗來說,就是每當香港演員鄭少秋演出的電視劇或節目播放時,股票市場都會暴跌。1992年10月,香港無線電視播放由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集《大時代》。故事講述由鄭少秋飾演的丁蟹,經常在股票市場的熊市中籍著拋空恒生指數期貨獲取暴利,正好當時香港股市暴跌,股民損失慘重。自此,鄭少秋與“股災”畫上等號。
5月21日,鄭少秋的新劇《心戰》將在香港無線推出。5月的第一個周末電視熱播預告片,周一(5月7日)港股收市時,恒生指數裂口下跌549點,創年內單日最大跌幅。在預告片播出的兩周內,恒指已經從5月2日的高位插水2,000點,跌幅超過一成。
鄭少秋向來被香港股民視為“股災”,每當他有新劇播出港股必定暴跌,且屢試不爽。據不完全統計,鄭少秋的電視劇、節目播出後,股市有明顯下挫記錄的達到32次。1992年10月,當時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大時代》播出,劇中他飾演的丁蟹在熊市時借助拋空恒指期貨而牟取暴利。
該電視劇播出後,恒指一個月跌幅竟超過20%。最厲害一次是1997年,《江湖奇俠傳》一經播出,恒生指數跌破一萬點。事有湊巧,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及2000年的科網股泡沫爆破之時,鄭少秋都有電視劇上演,“丁蟹效應”之說因此不脛而走。
“丁蟹一出,股市就瀉”,這句香港股民眼中的金科玉律被廣為傳播。但是丁蟹效應還不只出現在港股市常2007年8月,《大時代》在美國無線衛星電視播放,期間道瓊斯工業指數在6個交易日狂挫1,202點;3年後的5月10日,《神醫大道公》在央視首播,次日滬指即創出當月第二大跌幅,深成指更刷新年內新低。
鄭少秋女兒鄭欣宜也被指與爸爸鄭少秋同樣,有劇播映必定令香港股市狂瀉。2008年10月20日,情景喜劇《畢打本身人》首播,甚至有股民投訴說鄭欣宜是“丁蟹效應”升級版,她出演的劇集播多久,股市就沉多久。
從經濟理論上來說,這只能算是一連串的巧合;但仍有不少人認為“丁蟹效應”真有其事,2004年3月,里昂證券更煞有介事地為“丁蟹效應”發表研究報告,詳細解釋相關規律,此舉讓很多股民深信不疑。
從科學角度分析,所謂的“丁蟹效應”只是股民心理營造出來的自我實現預言。每當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播放時,不少股民深怕“丁蟹效應”會導致自己手頭上的股票蝕本,便對股票進行恐懼性拋售,引致股市暴跌。投機者亦可能以“丁蟹效應”為借口推跌大市。但現時并無客觀證據,顯示股民會受“丁蟹效應”影響投資選擇。
另一方面,劇集播放之際可能碰巧遇上香港外圍投資環境轉壞。例如1997年底碰著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底碰著科網股泡沫經濟爆破,2007年中碰著美國次級貸危機等,加上這些劇集多在9月至11月這段股市利淡的時期播出,都使丁蟹效應看來像真有其事?偟脕砜,鄭少秋早前上演的劇集,在時間上遭遇較大型的經濟回落周期,所以股市才出現較大跌幅,“丁蟹效應”應純屬巧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