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馮瑜的母親生病臥床,衛校畢業的她辭掉了工作回到家鄉照顧母親。上個星期,她在村頭超市里買東西時,才知道“楊超越現在成了明星”。
她開始一期一期地追節目,想重新認識這個昔日的兒時玩伴。結果只看了一期就發現她和以前完全一樣,“連長相都沒什么變化”,“感覺別人都是去爭第一,而她是去交朋友的”。馮瑜說不清這種熟悉感具體指的是什么,“好像就是你給她付出多少,她就會給你回報多少,一直的這種感覺”。
網上對楊超越的評價讓馮瑜有些憤憤不平,她總想為她辯解些什么,帶著少女的義氣。
紅海與風暴
2016年一年間,200多個國內女團相繼浮出市場的水面,其中以養成系為盛。而后大批競逐者離場,逐漸沒有了聲量。這是不少中國女團的元年,也是卒年。
養成類偶像源自日本。秋元康推出的AKB48將一群“普通的不完美女孩”呈現給觀眾,通過線下握手會、小劇場表演等,讓粉絲近距離見證她們的蛻變。偶像養成的過程也是粉絲養成的過程,兩者某種程度上是命運共同體。盡管成員藝能方面難言善美,但在強烈的個人情感投射下,2015年AKB48總選舉的票數超過328萬,以最低票價人民幣50元一張計算,光選舉就產生了1.6億元的消費。
如此龐大的市場價值直接刺激了國內的資本市場,對國內偶像產業的市場價格,他們的期待只高不低。
所有人都殺了進來。滿地成軍的女團迅速稀釋了人才資源,大量的練習生與其說是被養成,不如被稱為速成。有的在做女團,有的則是在做女團夢。
也是在2016年,18歲的楊超越參加了一個名為“球球寶貝”的選拔比賽。她一路晉級,從2000多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進入二十強。
比賽進行到最后,前10名的女孩中本沒有楊超越。但在20強集訓期間的網絡投票中,網絡人氣排名第一的她成為了最終成團的一員,與另外七位女生組成了后來的CH2女團。
楊超越在《創造101》的第一期節目中就講到了這個經歷,她把參賽原因概括成“看中了2000塊的通告費,還管飯吃”。
女團培養是一個運營重、周期長、投入大的苦過程。尤其是模仿日本女團做劇場,前期投入資金的巨大,讓不少大多數女團公司都死在了資金鏈斷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