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換城市,
政府花費千萬要的是明星效應
因為今年的頒獎結果實在大跌眼鏡,前上海國際電影節、電視節掌門人唐麗君也忍不住評論道:
作為中國電影圈的三大獎之一,金雞百花電影節最讓業內覺得不專業的,莫過于流動式頒獎:每年在全國不同的城市舉辦。
也因為電影節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它能引來各中小城市政府的競爭,在《齊魯晚報》幾年前的一篇報道中提出:長沙沿線某市舉辦金雞百花電影節,向中國影協繳納了不菲的費用,達數百萬。
據娛樂資本論了解,近幾年,“大概是800-1000萬的額度”。
而這種流動式頒獎,則產生了兩個惡果:
在唐麗君看來,為了保證得獎的公正性而不是“誰來誰得獎”,上海節每年都會遇到得獎人無法來現場的情況:“我們會讓他錄視頻,但我們也不會告訴他是不是得獎,而是錄一段祝福電影節、祝福觀眾的內容,這樣現場也不會有遺憾。”
其實,在唐麗君最開始做上海節的時候,因為得獎人不在現場,確實一些領導或觀眾會有些想法,對此,她認為除了預錄視頻以外,也可以盡量協調好嘉賓的行程,“比如說我們和上海市外辦溝通好,每年都會針對海外得獎人做一個快速通道,在一天內給他們辦好簽證。”
同時,評審過程也可以交由國際評委來處理:“他們有自己的標準,不會按照中國的規矩走,這樣也能保證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