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視民意,
含金量越來越低
實際上,百花獎曾有過榮光。
它可是影迷心中整個80、90年代的重要記憶,1980年,百花獎舉辦時盛況空前,有70多萬人參加評選。
馮紹峰獲百花獎最佳男主
影評人徐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當時的機制是把《大眾電影》雜志上的選票撕下來填好了寄回去,那時《大眾電影》的發行量有幾百萬,每個獎項都是選票投出來的,所以這個獎在當時公信力很大。而現在百花獎沒有太多人關注,是因為《大眾電影》雜志本身就式微了,也沒有好好經營這個獎。”
另一個非常資深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其實百花獎在80年代的火也有虛假的成分,在80年代也是內定,政府先看民意如何,再看跟官方的選項沖突不沖突,有一定的操作性。”
在本屆閉幕式中,被提名影后6個只來了楊穎和白百何,趙薇、余男、舒淇均沒有出席名單中,而在獲得男主角提名的5人中,馮小剛、黃渤、井柏然、鄧超,都沒到現場,這也足以可見金雞百花電影節在從業者心中的影響力。
楊穎獲得百花獎最佳女配
汪海林就對記者表示:“對明星來說,獎項的號召力并不大,所以不得獎就不會去參加,政府為了吸引大明星,就得給對方獎項,于是這個獎項變成了一種交易,F在并不能斷定這個獎是交易的結果,但這種模式很容易產生這樣的結果。”
一位曾深度參與金雞百花電影節10年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對該電影節非常失望”,因為獎項的頒發完全無法讓人信服,在退出該電影節幾年后,該電影人在記者面前,表示“已經離開了這攤臟水”。
因金雞獎、百花獎是隔年評選,所以每次評選的范圍是最近兩年的影片,所以《親愛的》這樣2014年上映的電影會出現在候選名單中。除了頒獎,它也并沒有像上海電影節、北京電影節一樣有電影創投等交易市場,跟電影市場太遠也是業內影響力逐漸下降的原因。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從業者對記者說:“百花獎既不從真正的市場出發,也不從電影文化出發,在未來肯定是含金量越來越低。甚至在業內有個說法是以得百花獎為恥,以不得百花獎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