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工廠受追捧 應試教育驅逐素質教育?
隨著6月7號的臨近,高考的氣氛越來越緊張。安徽大別山深處的毛坦廠鎮被喻為高考鎮,每年3萬余學生和陪讀家長云集于此;每天中午和晚上放學后,數千陪讀家長前往學校大門前送餐,然而你可能無法想象,這些送餐的家長,很多都吃孩子的剩飯。
毛坦廠中學坐落在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廠鎮,占地1500畝,教職工近800余人,在校生近2萬人,比一般不入流的三本院校人數都多,因此毛坦廠中學也被稱為亞洲第一大的高考工廠。
同樣知名的還有考生和家長心中的“神話”衡水中學,2015年的高考,衡水中學有118人考進清華、北大,文理科過600分人數2867人。作為從經濟鹽堿地走出的超級中學,衡水中學近年來幾乎吸納了全河北的教育資源,走出河北走向全國。2017年3月底,衡水第一中學平湖學校正式在浙江嘉興平湖市揭牌成立,與當地教育部門負責人隔空喊話再次引起輿論關注。
而在此背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衡水中學的分校開得越來越多,報名衡水中學及其分校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恢復高考40年 高校錄取率飆升至75%
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40年時間里,每年參加高考人數已達上千萬,高校錄取率也從最初的5%逐漸增加到現在的75%左右。
事實上,出于高考錄取率的壓力,經過一定比例的選拔考試,才能邁入高中門檻。而接受過高中教育的適齡青年,只有少部分能夠跨入大學校門。在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亞群看來,當時的大學教育屬于典型的“精英教育”。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有進入高校深造的機會,我國高等教育從1999年開始連續大擴招。與之相伴的是,高考錄取率的大幅上升。據統計,1998—2005年間,高考報考人數年均增長11.58%,高考錄取人數年均增長23.75%。到2015年,全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已達37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40%,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從最初的100個人錄取5人左右,上升至70多人,我國高考錄取率一路攀升。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逐步邁向“大眾教育”。在一個大多數人都能上大學的年代,考上大學已經不是稀罕事,現在大家更關注的是考上的是不是好學校、好專業。
與此同時,高考也不再是學生上升的唯一通道。近年來,不少優秀的學生選擇報考海外大學,通過留學海外來拓展國際視野。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無論是考生,還是家長,選擇都更為從容。
跨入新高考元年:從單一考試走向多元評價
當年的高考,是不折不扣的“獨木橋”。改革開放初期,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限制,能夠通過高考升入高等學府深造的人堪稱鳳毛麟角。而今的高考,更像是意義深刻的“成人禮”。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持續深入、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以及綜合國力極大增強,水漲船高之下,高等教育事業也有了長足進步。換句話說,就是招生容納量更大了、教育水平更高了、考生選擇面也更寬了。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也被稱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將在浙江、上海兩地展開,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進入關鍵時刻。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高考命題、招生制度一直在不斷調整、優化,這一次,是黨中央、國務院下定決心自上而下、展開全新頂層設計的大變動,被認為是恢復高考招生40年來的一次重要改革。
為了打破“一考定終身”的局面,新一輪高考改革提出實行“兩依據、一參考”,即招生學校依據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這是當今高考改革的亮點,也是難點所在。按照國務院提出的全國高考改革方案的大框架和總體目標,各省根據實際,制定具體的高考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