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電腦上輸入“國家發改委鄒司長”進行搜索,不難發現有這樣一條《國家發改委鄒司長一行蒞臨集團視察》的公司內部新聞,這里說的“鄒司長”正是假副司長鄒斌勇,而他視察的集團則是“湖南糧食集團”。
這篇發表于2011年12月27日的新聞中說,“國家發改委鄒司長一行蒞臨集團視察,集團董事長謝文輝和總裁楊永圣同志陪同參觀,向鄒司長一行詳細介紹了集團發展情況。鄒司長對集團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并對集團未來的發展寄予厚望。”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這篇字數不超過200字的新聞背后,卻有著讓部分當事者都大跌眼鏡的故事。
一位熟悉湖南糧食集團系統的知情人向新快報記者透露,當時是由長沙市的一位主要領導引薦,把假副司長鄒斌勇介紹給了湖南糧食系統的主要官員認識,并在中午的飯局之后,由湖南糧食集團部分領導陪同鄒斌勇“視察”了一番糧食集團。
據上述知情人回憶,當天在“視察”完后開的座談會上,喝了不少茅臺酒的鄒斌勇一席總結性發言,讓不少人大跌眼鏡。當時,鄒斌勇的發言主要是講了三條:
一是糧食集團很有前景,符合政策,但是膽子要大一點,你們搞一個上市公司不行,就應該一下子就搞三個上市公司,證監會我來搞掂;二是你們最好的米是賣幾十塊錢一斤,我看要賣就賣一千塊一斤;三是我一切都聽我大哥(記者注:同在座談會上的一位商人)的,大哥說什么我就干什么。
“他就講了這三點,條條雷死人,當時的領導聽得都愣在那里了。”這位知情人現在回憶起來,還是覺得哭笑不得。
昨日,湖南糧食集團總裁楊永圣在電話中接受新快報記者采訪時,當記者告知鄒斌勇是一位假副司長時,他脫口而出:“啊!是假的?”沉默了數秒,隨后回應稱自己并不清楚這件事,現在還沒法核實。同時,他表示在那次“視察”之后,糧食集團也一直未與“鄒司長”有過聯系。
發現受騙后
有人礙于面子不聲張
有人讓他寫了保證書別再為惡
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雖然假副司長鄒斌勇極力掩蓋謊言,但在2011年年底,李化等人還是對鄒斌勇的真實身份產生了懷疑。
此前,李化也曾疑惑:發改委作為一個很繁忙的政府部門,為什么“鄒司長”從來不用去發改委上班?“鄒副司長”的解釋是,他每年有40天的假期。40天假期過去了,“鄒副司長”又解釋稱國家發改委有很多年度報告、政策規劃需要由他來起草,發改委專門讓他在家或是賓館里完成。
聽到這樣的解釋,雖然有疑惑,但李化也沒有進一步細想。
直到2011年11月,李化聽到在國家發改委工作的朋友說,確定國家發改委并沒有一個名叫“鄒斌勇”的副司長,李化才真正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于是,他通過律師、公安等方面開始調查,花費了將近一個月,最終證實了鄒斌勇確實是個打著發改委旗號招搖撞騙的騙子。
得知這一真相后,李化馬上告知了其他尚未知情的受騙人。在這一過程中,他發現有些人早就知道了真相,只是礙于“被騙了,沒面子”而沒有聲張。
李化還找了個機會,向假副司長鄒斌勇攤了牌,并警告他不要再出來行騙了。據李化回憶,當時他對鄒斌勇提了兩點要求:一是把以前的手機號換掉,不再聯系那些受騙人;二是重新做人,不再行騙。“當時鄒斌勇都親口承認了自己行騙了,最后還哭了,請我原諒他。”
此后的三四個月,鄒斌勇的電話果然再也打不通,他也從以往熟稔的政商圈中消失了。李化本來以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但沒想到的是,最近幾天在長沙舉行的中博會上,“他竟然又出來騙人了!”李化決定報案。
但截至記者發稿前,本打算報案的幾名受騙人最終并沒有選擇報案,只是讓鄒斌勇寫了一份保證書,內容如下:自今日起,一切社會活動不以發改委官員身份活動,否則由某某某先生處置。落款:鄒斌勇;時間:2012年5月20日。
假副司長是怎樣煉成的?
有人說了,拜的人多了,假菩薩也成真菩薩了
那么,假副司長鄒斌勇到底是怎么走上行騙之路的?從新快報記者數日的調查走訪中,借助一些零星的片段和當事人的講述,或許能勾勒出其中一二。
多位熟悉鄒斌勇的受騙人告訴新快報記者,大概三四年前,鄒斌勇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同學聚會,他對其中一位已經是中央某機關副處級干部和另一位已是一家大型公司老總的高中同學稱,自己是國家發改委的正處級干部,兩名高中同學信以為真,并逐漸在一些圈子中流傳開來。
在一些受騙人看來,正是由于這兩位有一定社會身份的同學的引薦介紹,才使得很多官員、商人對鄒斌勇“國家發改委官員”的身份信以為真。結果,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信了,沒有人會想到這些有身份的人介紹的人,竟然會是假的。
對于這種說法,當新快報記者向鄒斌勇求證時,他陷入了沉默,在反復追問下,他說:“就是開了個玩笑,沒想到都當真了。”
“你想啊,你已經是一位領導干部了,或者是至少有幾億身家的成功商人,你介紹的人我會輕易懷疑他的身份嗎?”一位受騙人這樣說,在他看來鄒斌勇行騙的手段并不高明,而他的假身份由于類似于相互擔保,相互背書形成了一個群體效應:你們都說是真的,那就是真的。
“大家都信他,拜他,拜的人多了,假菩薩也成真菩薩了。關鍵是,這個假菩薩,有時還能顯靈,還能給你辦成事。”一位知情人做出了這樣一個比方。
“怎么就沒多想想,他是假的呢?”在幾位受騙人之間的討論中,有人提出了這樣的反思。
“即使對他有疑問,萬一要是真的呢?”另一位受騙人說了這句話后,其他人一時都答不上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