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棒棒現身江湖:手機下單,搬運服務送到家!
搬運除了搬家公司就沒有其他的人做了嗎?這不現在就有一款新的APP能讓你通過手機發布需求,棒棒接單搬運!當然就近肯定是首先!這個模式又能存活多久呢?
近日,有市民在重慶街頭見到了一些身穿橙色馬甲的棒棒,馬甲上是某公司的APP名稱,該APP功能類似“滴滴打車”,雇主通過手機發布需求,棒棒接單搬運。
昨日中午十二點過,記者來到沙坪壩區三峽廣場尋找這些穿橙色馬甲的棒棒。直到下午兩點左右,記者才在附近某商場外見到一名穿橙色馬甲的棒棒,“就叫我大海吧,我的微信名叫大海。”這位棒棒姓補,看年齡不到50歲,相較大多數只使用老年機的棒棒,用智能機的他顯得更“時尚”。
對于馬甲的來歷,老補說,這是幾天前一個軟件公司做推廣送的,下載這個APP后用戶可以在上面發布搬運需求,棒棒可以在上面搶單攬活。“半個月前有一群人在這附近做這個推廣,我就注冊了。”老補拿出手機向記者演示接單。
記者也下載該APP體驗了一把,注冊后在首頁就能見到頁面右邊顯示著“××人力”,點開后用戶就可填寫貨物重量、所需用工時間等信息,價格根據貨物重量和路程計算。除了可以叫棒棒外,點擊“××貨的”還可以叫貨車。若是作為“棒棒”要接單,則需要點擊屏幕下方的“接單”,再次申請后才可使用。
老補說,當時聽介紹說,下載這個APP后,棒棒點擊屏幕下方的“搶單”即可,搶到單子后雖然平臺要抽取15%的傭金,但今后自己就不用出門攬活,在家里就能搶單。
但想法是美好的,老補告訴記者,他注冊該APP已有半個月,都沒見到平臺有訂單發布,因此他最近也就沒有開這個APP。記者還從老補口中得知,三峽廣場附近有好幾個棒棒都下載了該軟件,但目前大家都還沒有接到單子。
“這樣一來,今后為了接活還要換一個智能手機學上網才行了。” 對于這樣一個新的攬活模式出現,附近另一些稍微年邁的棒棒這樣調侃到。其中一名劉姓棒棒告訴記者,他今年61歲,不會上網,用的也是老年機,若是要買手機學習上網接單,他沒有信心。
“單子都還沒得,注冊了還占手機內存。”和補先生一道攬活的一位棒棒告訴記者,他也是用的智能手機,每個月有10G流量,但這個APP目前沒單子發布,因此他并不愿意下載。
平臺稱預計明年中成規模
隨后,記者聯系上了位于渝北區聚信廣場開發該APP的某科技公司,該公司總經理黃朝陽介紹,該APP是他與一名大學生親戚合伙開發的,并在今年5月上線。“之所以棒棒們沒有接到單,是因為我們一個月前才對平臺進行推廣,前期僅進行了線下服務團隊(接單人群)的建設。目前線下的服務人員規模沒有起來,我們也不敢大量向市民推廣,不然用戶體驗差了,今后信任建立起來就難。”
黃朝陽介紹,目前注冊該平臺的搬運工人有1000多人,貨車司機3000多人。平臺未來的方向是“全民搬運”和“自己搬運”,“全民搬運”是只要玩轉智能手機,想在平臺兼職的都可以注冊接單;“自己搬運”則是發展一部分和公司簽約的棒棒,簽約棒棒會保證優先派單,同時棒棒也需要向用戶保證能夠及時快速接單。
黃朝陽稱,該平臺預計到2018年中,會在重慶范圍內布點1500個左右,每個點附近設置3~5名搬運工人。屆時,搬運的服務圈才會成規模,訂單發布量也將隨著推廣力度而增加。
專家:模式雖好 但困境也多
“‘滴滴棒棒’的出現,模式是好的,但與其他的共享行業相比,共享棒棒有所不同,面臨的困境也會很多。”重慶資深創業導師譚剛強介紹,從客觀來講,“滴滴棒棒”讓棒棒們增加了攬活渠道,用戶不用再四處吆喝著叫棒棒,也可以算是現代服務業的一種提升。但棒棒行業特殊,傾向于中老年化,并且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的群體居多,這將是企業在推廣時面臨的最大困境;再者,棒棒大都聚集在大型市場附近,眾多小區附近分布不均,而棒棒本是低成本運作,就近接單是否能夠滿足棒棒的生活需求也需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