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瑜,女,河南電視臺法制頻道《臨刑會見》欄目制片人、主持人。
文/石玉
“看到那么多犯罪的人悔悟他的行為,認識到他的錯誤,先不從法律上看,僅從一個人來看,生命的消逝,都不得不對人心靈上產生一種震顫。”
丁瑜是電視節目《臨刑會見》的制片人兼主持人!杜R刑會見》是全國唯一的一檔以與死刑犯對話為主題的節目,截止目前,已經有226名與丁瑜面對面的死刑犯以及他們的故事,展示在《臨刑會見》的鏡頭中。
“我不同情他們,我只是惋惜他們。”——或許這是丁瑜擺脫226個死刑犯對自己的影響的唯一方式。
面對死刑犯
“你認為這就是愛嗎?”丁瑜問對面的死刑犯。
這個42歲的男子,闖入前妻家中,用一把鋒利的尖刀殺死了前妻。行兇之后,還點燃了前妻的房子,企圖自殺,最終警察解救了他。他們的女兒,失去母親之后,也即將失去父親。在二審宣判后的法庭上,丁瑜與這個犯人面對面坐著。丁瑜的身后是攝像機。
“我也不知道。我本來不想傷害她,誰也不想傷害,結果傷害了她。”男子回答。
“一開始的時候,你說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直到作案的那一天,還不想傷害女兒,可是恰恰受到最大傷害的,是女兒,在心靈上……會哭嗎?想(女兒)的時候會流淚嗎?”丁瑜問。
“我也不知道咋回事,我爹死的時候我都沒哭過……我殺了她(指前妻),趴到她身上哭了。”男子回答。表情尷尬,木訥。之后,把頭低下來。
每次采訪結束時,丁瑜會向對方道一聲“謝謝”,隨后站起身,目送警察將犯人帶離采訪地點。
“沒有人不想活著。”丁瑜介紹,一個死刑犯,從被逮捕到終審判決,一般要一到兩年時間,他們在這期間也會對自己進行一些思考。
所以,當死刑真正來臨時,人的表現是麻木的。以往電視上表現人在死刑面前會出現腿軟的場面,一般根本不存在,他們多會因恐懼心理的積壓而變得麻木,失去思維。
采訪開始的時候,丁瑜會問:“真的要走了,害怕嗎?”
罪犯們一般會回答:“害怕,但這是我自己要接受的。”或者:“怕不怕,結果都已經這樣了,又有什么辦法?”
“有的人,會被自己內心巨大的懺悔和悔恨所折磨,只求一死;有的人會說不想死,只要法律給予一次機會,他一定會盡他的一切所能回報這個社會;有的人出于認知的局限,可能根本不知道他自己為什么會錯。”
當然,第三種屬于少數。丁瑜與這些少數人對話時,總是難掩內心的憎惡。
在河南焦作,一伙匪徒綁架了一名12歲的少女,可少女并不是他們預先定好的綁架對象,他們意識到錯了以后,并沒有將這少女放走,而是殘忍地殺害了她。
“怎么就能下得了這個手呢?又不是禽獸。”丁瑜問主犯。
“所以說罪有應得吧。”主犯回答,語氣和神態毫無悔意。
“我很慶幸你被抓獲,你是個渣滓。”丁瑜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