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侯虹斌在《胖一點的花木蘭又傷害了誰》中講過一個故事:曾參加過一次講座,談的是三國里的真實人物。有一位嘉賓根據自己對史料的分析,稱某位在傳說中很勇猛的將軍可能也好色——結果,在場有觀眾很不高興地站起來提問說:你怎么可以這么抹黑這位將軍?這跟我們學的完全不一樣,你讓我們怎么能接受這樣的關羽?聽了多難受?!這位嘉賓很有修養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如果你看的書,都和你已有的知識一模一樣,你還有必要再讀嗎?”作者感慨:同樣道理,如果你看到的所有新事物,都和你已知的經典一模一樣,讓你躺在熟悉的認知里舒舒坦坦,這個世界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人有一種思維的惰性,尋找認同和熟悉,看到熟悉的事物和道理才會有一種安全感,不需要論證,不需要思考,可以安全地使用。面對一個不同的觀點,會顛覆以前的認知,會打破知識的平衡,會帶來重新思考的負擔。久而久之,天天接受那些不經思考的“免檢信息”,思維在封閉中不斷僵化,邏輯的思辨能力越來越退化,結果就成了墨守成規的保守者。
所謂僵化,就是排斥新鮮事物——最新鮮的事物是什么,就是跟你以前認同不一樣的東西。如果有足夠的觀點自信,根本不會拒斥相反觀點。經常接受不同觀點的挑戰,自己的某種信念也才更有生命力。看不同領域不同專業不同視角不同立場的書,豐富自己的閱讀世界,也才能鍛煉在不同觀點沖突中如何判斷是非的能力。所以,有一顆開放心靈的人,總能夠抵制“看評論我就放心了”的誘惑,習慣讓自己在不安的“不同觀點”中挑戰自己的偏見,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提升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