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提到樓市,我們看到一二線城市房價過高,三四線城市存在去庫存的問題,當前的房地產政策以及調控,您作怎樣的評價?能否解決現實問題?
答:目前看的話,房地產的政策有很大的改善的提高的空間,過去十幾年,我們中國的房地產政策一直圍繞著需求側在那兒折騰,一會兒提高一下貸款的利率,一會兒降低一下貸款的利率,一會兒提高一下首付的比例,一會兒又降低一下首套房首付的比例,用這種方法企圖來調節房價或者是房地產的需求。但是十幾年來,我們發現調節的效果并不理想,打壓房價也沒打壓下去,刺激倒是有時候有效果。但是中國房價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持續上漲或者是樓市調控的原因,我覺得就是太注重調節需求,而沒有重視供給側的調節,房地產的需求是人口城市化的必然結果,是人們收入日益增長了以后的必然的訴求,所以我們經濟體制改革也好,發展經濟的目的是啥?不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和文化需求嗎?現在我有了錢了要買房子,你一會兒讓我買,一會兒不讓買,一會兒又限購,一會兒又不限購。這些調節需求的方案從長期來看都是瞎折騰,真正應該重點放在供給側,就是你如何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給,如何降低土地的供給成本,如何改善土地的供給結構,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前兩天看到北京南城一塊土地出來以后,它就定好必須修小戶型的住房,不許修豪宅,這樣對這個供給本身,這個供給結構就是有利的,本來就地少,你還去修很多的豪宅,這個本身就不是一個合理的供給結構。比如說我們假設上海市青浦區,舉一個例子,它可能一部分挨著城區,這邊的地比較貴,一部分遠離城區,那邊是農田就比較便宜,它為了開發這邊怎么辦呢?它就得搗騰指標,把那邊多修點綠化,把指標用到這邊來,其實小到一個上海市的某個區在搗騰這個土地指標,大到一個國家各個省之間,都在搗騰這個指標。那么這個指標是怎么來的?那不是人為設置的嘛。所以說怎么去改善土地的供給才是有效的降低房價,改善人們居住條件的根本的出發點。
記者:對于土地供給的問題,是不是政府的作用在這里面是最關鍵的?因為我們看到能夠拿到土地供給的人往往有一些政治背景或者其它的背景在里面,這個問題的重擔還是落在政府身上?
答:政府既是這個規則的制定者,同時也是土地價格上漲最大的受益者,每年我們光土地財政收入兩三萬億,這是很大一筆數字,所以說政府要想降低土地供給的話,它首先得正確地認識到這一塊。至于這個機制,叫做招拍掛,這個機制里面有哪些值得改善的地方,是不是某些人能得到土地的人,廉價地獲取了這些指標或者是資源,然后更高價地去倒給消費者,一方面從政府手里面拿到地,另一方面從銀行又拿到資金,然后用這種杠桿去獲取若干倍的收入,這就是過去十幾年,我們房地產為什么培養這么多暴富的,這也是一個體制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