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這段歷史中,活的跟司馬懿差不多久的,就要屬蜀國的大將軍廖化了;相信對于廖化這個名字非常陌生。相信三國的讀者都知道,蜀國到了后期的時候,可以說是人才特別少。都已經沒有年輕的將領可以用,70多歲的廖化,還要上戰場當前鋒。
這三國當中,廖化出場的機會并不是非常的多。大家往往看完全部都劇情,都難以對他有一點印象,感覺他就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將領。其實并不是的,他是從黃金時代,一直見證到蜀國的滅亡。他的武力并不屬于五虎將的。雖然書中對他的描寫非常的少,但是這少量的話語當中,也可以見證廖化的光輝。
最開始的時候,廖化是黃巾軍的人,因為黃巾軍戰敗之后,只能上山當土匪。有一次正巧碰到了杜遠抓了劉備的妻子,知道這個消息后,就主動殺了杜遠,把兩位夫人還給了劉備。以此為契機,就跟著關羽一起投身劉營。
到了劉營之后,就受到了劉和諸葛的賞識,在軍中擔任很重要的職位。當時龐統在劉備這邊也只能當一個縣令而已?梢钥闯鰟鋵α位怯卸嗝促p識。后來在水淹七軍的時候,廖化就是作為先鋒的,可見他這軍事上的能力是有多強。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人們常說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字面上的意思使人們常常認為蜀國后期人才凋零,由能力平庸的廖化擔任先鋒。可廖化真的這么平庸無能嗎,其實并不是的,據史料記載,廖化在蜀國后期已經是十分重要的將領。
《三國志》并未給廖化立傳,只是在蜀書的最后一卷中,夾帶了百余字的廖化小傳。據《三國志廖化傳》記載:“廖化字符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盡管其傳記內容太少,但從《三國志》中還是可以找到一些關于廖化的故事。
在《三國志王平傳》中,裴松之曾注引《華陽國志》曰:“后張翼、廖化并為大將軍,時人語曰:‘前有王、句,后有張、廖。’”王平、句扶、張翼這三人都是蜀漢后期出名的大將,他們也曾在北伐或者平亂途中,立下過不少的功勞。而廖化能夠和他們并列,足以見其軍中威望,不亞于其他三人。
據《三國志蔣琬傳》記載:“舉茂才,琬固讓劉邕、陰化、龐延、廖淳。”結合上文廖化小傳中的記載,這句話中談到的廖淳,正是廖化。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之一,蔣琬的能力不少讀者也都了解。而蔣琬卻對廖化有所謙讓,這也足以說明了廖化在蜀漢集團中的名聲了。
在《三國志明帝紀》中,裴松之曾注引《魏書》曰:“九月,蜀陰平太守廖敦反,攻守善羌侯宕蕈營。雍州刺史郭淮遣廣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將兵討敦。”在《三國志郭淮傳》中,也有這樣一句話:“姜維出石亭,從疆川,乃西迎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斂破羌保質。”可以看到,通過陰平太守這一線索,廖化還有個叫廖敦的名字。這樣一來,廖化不僅在北伐過程中幫助姜維很好的完成了筑城重任,而且他還獨自攻擊過魏國的領地。這場戰爭的結局便是:“奕軍為敦所破;赟為流矢所中死。”廖化在與曹魏名將郭淮的對抗中,反而占據了上風,可見廖化的本領,也當真十分了得。
在《三國志廖化傳》中,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景耀五年,姜維繼續興兵北伐。對此,廖化覺得十分擔憂,他覺得姜維用兵不知道多加整頓,必然會引來災禍上身。“智不出敵,而力少于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對于廖化的勸諫,姜維并沒放在心上?珊髞淼慕Y局,卻證明了廖化極為高明的戰略眼光。據《三國志三少帝紀》記載:“冬十月,蜀大將姜維寇洮陽,鎮西將軍鄧艾拒之,破維于侯和,維遁走。”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的實際意義其實是,姜維北伐時,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原義是蜀國連個年輕的將領都沒了,廖化那樣的老將居然要去做先鋒,F多比喻團隊里面沒有出眾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經驗的人來擔負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