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一篇石亭之戰對曹魏政治格局影響的文章:三國哪一戰讓曹操嫡系喪失了軍權,從而讓司馬懿更快崛起?有位讀者留言:“司馬懿深通兵略,又是著名士族,連曹操都忌憚!后來帶兵培養眾多人才將領,為日后的司馬兄弟鋪平了政治、軍事上的道路,又怎么推到壽命上去呢?”
首先感謝讀者,其次我說明一下,這里說的“壽命”,是文中提出的一個觀點,認為曹魏未能與漢唐宋明一樣最終成為百年強盛王朝,很大程度上與曹操以后的最高掌權者及“諸夏侯曹”過早離世有關。
讀者的這個批評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不是由帝王將相和英雄人物隨心所欲創造的,無數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融合為一個總的合力,形成一個總的結果,這才是歷史,幾個歷史人物壽命的長短與歷史進程的必然性之間顯然只能算是一種偶然,不能改變已有的結局。不過反過來想,假如——只是假如,幾位關鍵人物的壽命真的可以延長一些的話,對歷史進程真的不會產生決定性影響嗎?
這里說的關鍵人物主要是曹丕和曹睿,他們是父子倆,父親活了40歲,兒子只活了35歲,盡管當時的平均壽命不高,但這個年齡比“英年早逝”還要早,跟曹操的66歲更沒法比。做個假設,假如曹丕和曹睿也都活到了66歲,會是怎么的局面呢?曹丕生于187年,66歲時是253年,72歲的司馬懿已經死2年了;曹睿生于204年,66歲時是270年,司馬師、司馬昭都已經不在了。
(劇照:曹丕)
曹魏中道式微,曹睿的接班人曹芳和他的輔政大臣曹爽受到的批評最多,當然他們負有重大責任,尤其是曹爽。然而,在生命的賽道上不僅要跑得精彩,還要跑出耐力,半途倒下的選手不是好選手,更何況這是一場接力賽,一個接力棒,父傳到子、子再傳到孫,一棒沒跑好就會影響下一棒,如果前面有兩棒選手都出現了意外,還怎么跑?
歷史是復雜的,簡單的類比不僅失于簡單,而且容易片面,比如你即使跑贏了司馬,也許會再出來個歐陽;你打敗了張三,也許背后殺出來的是李四,曹魏氣數已盡,幾個偶然因素即使可以重新來過,也不會改變既定的軌跡,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
可我不這么認為,因為曹魏的失敗或者說未成功是不是“氣數已盡”呢?如果從魏文帝黃初至魏明帝正始年間的天下格局和政治形勢去看的話,不僅不是,而且相反。
先說地盤。
東漢有13個州,重要的州基本上都在北方,漢桓帝時做過一次人口普查,這個時間點距三國最近,有各州、郡的人口數、戶數,如果用這些數字做一張人口密度圖,就會發現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基本都集中在黃河流域,關中、河洛、河北和徐兗等地是人口密集區,而整個江南人口都很稀少。
東漢主要經濟帶也與此對應,集中在北方地區。江南地盤很大,但只有揚州、荊州、益州外加一個尚未開發的交州,揚州屬魏、吳分治,荊州先為魏、蜀、吳分治,后為魏、吳分治,蜀只占一益州。從總的格局看,13個州曹魏占了9個還多,囊括了當時最重要的人口聚集區和經濟帶,蜀只有占了一個州,吳占了兩個多一些。這種格局盡管在局部有此漲彼消的情況,但終曹丕、曹睿兩代,大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