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后金最可怕的敵人是誰,有些人認為是袁崇煥,也有人認為是熊廷弼,但是實際上最令后金政權畏懼的是孫承宗與袁可立。
帝師督遼——孫承宗的生死決殺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人。明末軍事戰略家。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而后替代王在晉為薊遼督師,修筑寧錦二百里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功勛卓著,天啟二年,鑒于遼東戰局日趨糜爛,孫承宗自請督遼,天啟帝親送孫承宗出京城。孫承宗上任后,讓江應詔制定軍事編制,讓袁崇煥建造營房,李秉誠訓練火器裝備,鹿善繼、王則古處理軍需物資,沈棨、杜應芳維修甲仗,孫元化修筑炮臺,宋獻、程侖購買軍馬,萬有孚采伐樹木,祖大壽輔助金冠守覺華島,陳諫助趙率教守前屯,魯之甲拯救難民,楊應乾招募遼人編制成軍隊。寧遠城修復,關外的守備器械也已建造完畢,孫承宗上書朱由校請求發軍餉二十四萬,這樣就可以大舉進攻了,但兵部和工部卻橫加阻撓,勸諫朱由校不能給錢,孫承宗上書催促無果,孫承宗大軍因此沒有出征。
孫承宗坐鎮遼東的四年,與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遙相呼應,“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在這樣相對安定的大背景下,按照戰功來衡量,似乎孫承宗有些碌碌無為。然當時的兵部尚書王永光對孫承宗和袁可立積極防御的一番作為作過很中肯的評價:“兵家有云,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孫閣老之所以打的都是小仗,是因為建奴知道他能打仗,再加上袁軍門的水軍牽制,后金不肯貿然來碰他的霉頭,所以兩年下來,孫閣老和袁軍門一直沒有發動大戰役的機會,而發動戰略總反攻把后金趕出去的機會又不成熟。但反過來說,孫閣老在無形中為朝廷省下了許多軍費,確保了山海關安然無恙,使明朝有了更多的機會養精蓄銳,充分顯示了天朝的不戰之威。”首輔孔貞運評價道:“公久歷海上,凡地形險易,軍儲盈縮,將吏能否,虜情向背皆洞若燭照,故登萊終公之任銷鋒臥鼓。”(《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肯定了孫承宗和袁可立積極防御之功。
天啟五年,給事中郭興治請求朝中大臣討論孫承宗的去留問題,很多人都彈劾孫承宗說他冒領軍餉,而吏部尚書崔景榮支持孫承宗,朱由校于是下詔讓孫承宗繼續督師遼東,卻讓孫承宗精兵簡將,減少軍餉。而孫承宗剛剛派遣諸將分別駐守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石屯等地,擴張二百里,將尤世祿、李秉誠等將罷免,裁剪軍隊一萬七千人,節省開支六十八萬,不久馬世龍兵敗,孫承宗被迫辭官,結束了自己第一次抗清的努力。孫承宗在督師遼東四年,前后修復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壘,招練兵馬十一萬,建立十二個車營、五個水營、兩個火器營,八個前鋒后勁營,制造甲胄、軍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裝備有幾百萬,開疆擴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頃,年收入十五萬。
崇禎即位后,是朱由檢下詔仍以孫承宗原來的官職兼任兵部尚書去駐守通州。孫承宗入宮后,朱由檢在平臺召見,問孫承宗的退敵策略,孫承宗說:”我聽說袁崇煥駐守薊州,滿桂駐守順義,侯世祿駐守三河,這是防守的好策略。但又聽說尤世威回昌平,侯世祿駐守通州,有些不合時宜。“朱由檢問:”你打算守三河是什么意思?“孫承宗說:”守三河可以阻止敵人西奔,遏制敵人南下。“朱由檢覺得孫承宗的計策很好,又問:”那又要怎么保衛京都。“孫承宗說:”在危急的時刻,不能讓守城人忍受饑餓寒冷,整備好軍備,犒勞將士們,鞏固人心。“孫承宗的計策朱由檢都覺得很好,于是對孫承宗說:”你可以不去通州,就在京城總督內外軍務,運籌帷幄。“
于是孫承宗讓首輔韓爌修筑關防,又親自到都城各處巡防,第二天半夜,朱由檢突然傳旨讓孫承宗去守通州。孫承宗于是領二十七名騎兵出東便門,直奔通州,與保定巡撫解經傳、御史方大任、總兵楊國棟固守通州。但不久之后,清軍繞道直逼京都,孫承宗于是派遣尤岱率領三千騎兵支援,派遣劉國柱率領二千兵馬與尤岱回合,調三千密云兵駐守東直門,五千保定兵駐守廣寧門,又派人收復馬蘭、三屯二城
崇禎四年(1631年),孫承宗巡視松山、錦州等,上書朱由檢關內外政事,朱由檢全部采納,又加孫承宗太傅,兼領尚書的封路,子孫世襲尚寶司丞,又賞賜蟒服錢幣。同年七月,大凌河兵敗,孫承宗抱病督遼,卻被言官彈劾喪師辱國。孫承宗于是以病請辭。孫承宗又上書邊關政務共計十六件事,但朱由檢見書后卻不采納。孫承宗于是在高陽城居住七年,朱由檢屢次召用,孫承宗全都拒絕。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大舉進攻,十一月,進攻高陽。孫承宗率領家人守城,城破被擒,清軍多次勸降不得,多爾袞命令清兵把孫承宗綁在馬尾巴上拖死。孫承宗舉家殉國。
(有一說法,孫承宗留以襁褓曾孫,此人后裔為孫殿英)《明史》認為孫承宗不死,滿清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