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漢奸也殺得少
在民國,由于種種原因,即使是真正的漢奸,也殺得少。
汪精衛的偽政府垮臺以后,其中的大漢奸,在經過公審宣判之后,至少有周佛海、陳璧君二人,躲過了死刑。
這樣貨真價實的大漢奸,仍然還有躲過死刑懲罰的。更何況,楊宇霆這樣并無漢奸實據的。更過分的是,張學良殺楊宇霆,是完全沒有經過審判程序,而直接槍決處死的。
還有一個大漢奸更為典型。那就是曾經和張學良、楊宇霆二人都共過事,在抗戰結束也沒有被處死的張景惠。
張景惠在九·一八事變后淪為漢奸,曾任偽滿洲國國務總理。1945年東北光復,張景惠被蘇軍逮捕,關押于遼寧撫順戰犯管理所,但他一直活到了解放后,在1959年才病死于戰犯管理所。
所以,即使楊宇霆是漢奸,張學良也沒有必要一定要殺了他。
實際情況則是,楊宇霆被殺之后,奉系內部人人莫名驚詫,但卻無一人往楊宇霆是漢奸這一原因上去想。
張學良手下的得力干將何柱國,認為張學良此舉是“自毀長城”,“少帥這件事做得太輕率太魯莽了”。東北軍總部秘書長鄭謙當時就曾面責張學良說:“你這事情辦的魯莽”。
當時還有人認為,“老帥”尸骨未寒,卻速殺老臣,致使老帥時代的人物,兔死狐悲,人人自危,再也不敢多說話,不敢多負責了。
后來的事實也確實是這樣的:奉系內部諸人,對于張學良在大事要事上的考慮不周、遺誤之處,都不再敢于直言相諫,直到坐視張學良一錯再錯。
所以,還是那句話:威斷只是俄頃,蒙蔽則在日后。
如果不殺楊宇霆,張學良應該怎么辦?
必須承認,關于如何妥善處理與楊宇霆之間的關系,張學良是認真思考過的,并且也為之真誠努力過的。
1928年,張作霖6月4日遇害,6月6日張學良就微服到達楊宇霆駐軍的灤州。
擎天柱倒了,張學良自然要跟奉系第二號人物商量如何善后。密談之時,張學良表示,可以把奉天省交給楊宇霆,這是暗示將來安排其為奉天省省長的意思。楊宇霆嫌官小了,明顯不爽地說:“我可以跟你的父親,但不能跟你作事”,于是不歡而散。
張學良的第一次善意,遭拒。
張學良接過東三省權杖之后,又托人征求他關于就任黑龍江省軍務督辦的意見,結果楊宇霆再次拒絕。
張學良的第二次善意,遭拒。
第三次張學良派了夫人于鳳至出面。于鳳至向楊宇霆最為寵愛的三姨太表示,希望與她交換蘭譜,結為姐妹,三姨太當時也答應了。可是,當于鳳至把蘭譜送去以后,卻又被三姨太退了回來,說:“楊督辦認為彼此輩數不同,不能接受。”
張學良+于鳳至的第三次善意,遭拒。
1929年1月7日,楊宇霆為父親做壽,張學良偕夫人于鳳至親自到楊公館壽堂三鞠躬。如此禮遇,仍在楊公館遭到了楊宇霆的冷遇,導致張學良夫婦提前退場。
張學良+于鳳至的第四次善意,遭拒。
連續四次拿熱臉貼過去,連續四次貼到了冷屁股。
不僅如此,日常生活中,楊宇霆視張學良如小兒,口頭筆頭從未將他當作領導,動不動就是“司令官兒”“小伙兒來,我語汝”,一如訓飭兒子。
商量工作時,楊宇霆動輒就以父輩自居,教訓張學良應該這應該那,遇到不同意的事,他就是不同意,而且張學良越忍讓他越來勁兒。
這樣,就沒辦法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從張學良的角度來看,這真的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啊。
從楊宇霆的角度看,他實在是沒有守住部下的本份。你和他爹關系再好,輩份再高,功勞再大,現在他已是領導,你已是部下。
領導固然應有領導的風度,但部下也有部下的規矩。
張學良夠意思了,而楊宇霆則太過分了。所以,他雖然沒有應死之罪,但卻有致死之因。他,的確該死。
但是,非得用殺頭來解決問題嗎?所有不尊重和不服從自己領導的人,都要殺嗎?殺得過來嗎?
不殺楊宇霆的話,那張學良應該怎么辦?
第一個招兒是送出國。張學良還真動過這個念頭。他要部下王樹常出面,跟楊宇霆商量,請他到歐美各國考察。
政壇失意就出國暫避,風頭過后再回國,謀求東山再起,對于民國政治人物來講,屬于慣例操作。
汪精衛斗不過蔣介石時,就分別于1926年、1927年兩次通電下野后去法國考察,后來又兩次回國,東山再起;馮玉祥在國內斗不過政敵時,也曾于1926年赴蘇、1946年赴美兩次出國。
這是上策,對張學良好,對楊宇霆好。正所謂,他好我也好。
但是,楊宇霆沒有想通這個道理,他拒絕了張學良的好意。張學良于是也就罷了。
其實,張學良不應該就此罷了,他應該繼續采取措施,甚至是強制性措施,逼其出國,迫其出國?傊,無論楊宇霆最后被逼出國是多么的難堪,總比掉腦袋要好一點兒。
第二個招兒是關起來。
現在是張學良的部下不把他當干部,對他不敬。到了1936年的西安事變,輪到張學良對他自己的領導不敬了。而且不敬的方式,比現在的楊宇霆更危險、更野蠻、更過分。
但是,蔣介石沒有殺他,只是把他關了起來。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安事變的另一個發起人楊虎城,蔣介石想都沒想,直接就把他給殺了。
為什么蔣介石對楊虎城和張學良兩個人,因為同一件事,卻一殺一關?
因為被殺的楊虎城,既與蔣交情不深,在全國影響也不大,殺了就殺了。如此不把領導當干部,不殺還行?
而那個被關的張學良,與蔣是把兄弟,而且在全國有著巨大的影響。這樣的人不能殺,只能關。關起來,使之不能再為害即可。如果殺了,對自己的負面影響太大。
這就是蔣介石的算盤。這也是張學良從未學會的算盤。
楊宇霆與張家的關系太深,與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親如兄弟,又是奉系的元老重臣,就是在全國、在日本和蘇聯,也有著巨大的影響。這樣的人,怎么能殺?
殺了,當然爽。他爽我也爽,主要是我爽。問題是爽過之后,全是空虛,全是負面影響。既讓仇者快,也讓親者懼。
關起來,主動權隨時還在張學良自己的手上。關個幾年,或者彼此關系緩和了,還可以放出來;或者他個人已被世界遺忘了,影響變小了,到時如果彼此還恨得牙癢癢的,再殺也不遲,負面影響也會降到最低。
惜哉,張學良計不及此。
下策,或者說下下策才是直接殺掉。
殺了,就麻煩了。這善后何其難也?
事實已經證明,張學良手下的東北軍后來軍無斗志、將無戰心,上戰場一觸即潰,打敗仗一泄千里,幾年時間里奉系、東北軍就土崩瓦解,追溯起來,就在這一殺。
張學良殺掉了楊宇霆,其實這也是奉系和東北軍,甚至包括張學良自己的,一次自殺。
到底只是少帥,不是老帥,少了那么一點老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