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元旦,轉瞬即逝。據考證,中國古代的新年第一天,多被稱為元日,又稱元旦、元朔、元春、元正、元辰等,那么“元旦”一詞是何時被固定使用的呢?昨天,南京城市史研究者、江蘇省近現代史學會會員胡卓然告訴記者,他近日通過搜集史料,整理出了“元旦”一詞“誕生”的前后經過。原來,元旦是源自一個“改元”的構想。“而最初這個構想就是由孫中山提出的。”他告訴記者,第一個元旦的前夜,改元的決議就已經傳達至南方各省。民國著名記者邵飄萍還以“元旦”為題,激情澎湃地發表評論,贊美了在南京通過的改元決議。
1911年12月31日“誕生”于南京
元旦作為稱呼之一,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在多種稱呼并列的漫長歷史時期里,元旦的使用頻率并不高。“到了清朝的時候,以‘元旦’作為新年第一天的記錄才漸漸多了起來,并且成為了正式的用法。”胡卓然以《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為例,介紹道:“這里面有一份上諭:‘元旦朝賀,凡三品以上之大臣年逾七十者,不必隨班行禮,俟百官朝賀后,朕回乾清宮,伊等至乾清門請旨。欽此。’”
而把公歷的1月1日命名為“元旦”,研究界往往誤認為源自1912年1月2日《臨時大總統改元通電》中的“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該通電又有“訂于陽歷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的內容,更讓人們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元旦”一詞的出現遲于1912年的1月1日,是后來補充追認的。
“實際上,通過歷史檔案的記錄可知,公歷元旦在此前的1911年12月31日已經‘誕生’于南京。于是,1912年1月1日作為第一個公歷元旦,也是實至名歸的。”胡卓然說。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之后,宣布獨立的各省都督府派出的代表,于11月中下旬在上海組織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簡稱“各省代表會”)。12月12日起,代表們來到南京,在江蘇省諮議局(舊址大樓在今湖南路省軍區大院內)繼續召開會議,開始為組織南京臨時政府而努力。
奉天省諮議局派出的代表吳景濂,在其記錄的《組織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會紀事》里留下了當年農歷十一月十二日(公歷1911年12月31日)的一段會議記錄:“經議決:自陰歷十一月十三日起,即陽歷元旦,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元,稱中華民國元年正月一日。”(見該書1913年3月鉛印本,第24頁)上!睹窳蟆樊敃r駐南京的通信員劉星楠,在其后來的記述《辛亥各省代表會議日志》里也記錄了這一天會議的上述決議。
胡卓然說,這即是“陽歷元旦”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