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的大門沒有十分華麗的裝飾,更沒有精美的石雕玉琢,但是就是在因陋就簡條件下建成的這座軍事學府卻充滿眾多的傳奇,短時間內走出了一批舉世聞名的軍政要員,影響了中國歷史甚至是世界的格局。在當年,黃埔軍校也因此得名與英國的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美國西點軍校、俄羅斯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并稱為“世界四大軍校”。
如今很多年輕人,或許只是知道位于廣州長洲島有一座黃埔軍校歷史建筑,但是很少有人能夠知道,黃埔軍校校本部曾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飛機炸毀過,今天的黃埔軍校本部是考古建筑專家經過10年的發掘考證,在1996年按照“原位、原尺寸、原面貌”重新建造。重新修建后的91 歲黃埔軍校校本部舊址,以自身的傳奇吸引海內外游客,至今,每年都吸引著逾百萬的世界游客。
抗擊日寇:“黃埔系”犧牲率95% 僅萬人幸存抗日戰爭時期,黃埔軍校出身的國共兩黨師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戰功。
謝晉元(黃埔1期生),第5軍88師262旅524團團長,1937年10月26日率“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4晝夜,有效地牽制日軍,掩護中國十萬主力部隊撤退;趙一曼(黃埔武漢分校6期生),1935年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與日軍作戰負傷,次年犧牲;戴安瀾(黃埔3期生),第5軍第200師師長,1942年3月7日,率部隊打響中國遠征軍入緬后第一戰——同古保衛戰,在5月份的撤退途中壯烈犧牲,時年僅38歲……發生在“黃埔系”將士身上的一幕幕無不令人肅然起敬。
在抗日戰爭特殊時期,為適應抗戰需要,黃埔軍校在各地設立分校,培養軍校學生,為抗戰前線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補充前線兵力。據日本投降后的統計顯示,黃埔畢業生在戰后幸存者僅11000多人,相比抗戰期間入校受訓的20萬學生,“黃埔系”在抗戰中的犧牲率高達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