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看1900年薩爾瓦戈·拉吉侯爵眼中的北京:舉步維艱,臣仆異心

來源:小編整理2023-12-20 13:57作者:陳亮

在一張題為“意大利使館全景”的照片中,使館的全體成員,上至侯爵、下至馬夫走卒約二十余人盡皆出場,像聽候某種命令似的齊聚在屋外的院子里。似乎為了彰顯身份之間的差異,鏡頭前的人們并非為了節省空間而刻意站在一起,倒是按照有意味的間隔從左至右稀松地排開,營造出隨意而立的格局——若非其中每位演員都從不同角度回望鏡頭,倒以為是一幅長卷軸的中國畫,描摹著使館內各自忙碌的群像。處于畫面正中的并非侯爵及其家人,反倒是奴仆、廚師、門房、聽差等人,他們以木偶般呆滯的表情,站在前面所說的那棟“帶走廊的矮房子”前,手掩在長長的袖子里,像是鳥耷拉著的羽翼。與之相鄰的地上坐著轎夫,以及文物展覽般陳列在身旁的轎子。站在他們前端,也就是最靠近鏡頭的地方,是一名戴著圓眼鏡,神采奕奕的管家,他側過身子看向照片之外的觀眾,有凌駕于周遭仆人之上的狡黠與精明。照片的左側,是三名牽著蒙古馬的馬夫。照片往右,孤身一人站立著的是一襲白裙,手執陽傘的卡米拉侯爵夫人。陽傘撐開,低低的斜搭在肩上,使夫人能夠展露她年輕美貌的面容。而侯爵、侯爵的父親以及意大利保姆都站立在照片中往右看去的遠端——這一幾乎不重要的位置。唯一凸顯他們尊貴地位的,大概只有他們稍顯放松的神情了,他們可以兩手叉腰,或是抱在胸前,相比起其他中國人的僵硬嚴肅,這已經是另一個階級的特權了。

北京影像

這幅像是由無形之手精心擺放過的卷軸,以一種欲蓋彌彰的刻意,展示了公使對于自己北京生活的想象,而攝影照片正以光滑平面的契約形式宣告了這種“占有”。真正掌控局面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站在偏后側的一旁,漫不經心地扮演著旁觀者的幾位白人男性,他們斜睨著鏡頭,也監視著面前所陳列的人與物。

遠離故土,加之身處陌生的環境,使攝影技術成為了平復異鄉焦慮的一劑良藥。至少在1900年6月,當意大利使館成為最先被義和團燒毀的使館建筑的時候,拉吉侯爵預先搶出了照片箱,隨后逃亡至英國使館避難。這個細節透露出,相片成為他想象自身與北京使館生活的重要媒介。一個肩負訓誡中國使命的外交官,如何在萬里之外的北京,與這些下等人雜處?所有的答案都寓于這些照片之中。以當時的攝影技術來講,照片的拍攝、存儲相對復雜,因此盤踞在照片陰影中的儀式感較之今日也要強大得多。照相或者為了記錄不同尋常的公共生活,如聚會,外出旅游,打網球等等,以形塑家人或者駐京外交官群體的記憶,或者是為了象征性地表現個人身份與處境。尤其當照片產生的語境,是將歐洲文明人的尊嚴,嵌入到中國的野蠻社會之中時,便會有額外的意義流露。外交使節和將軍們有強烈的欲望借著照片來“說”些什么。以上所分析的這張照片還僅僅是屬于在華“日常生活”的范疇,待到義和團的烈焰席卷而來,使館區的高等文明,這種面對中國——無論是拳民還是高大幽深的城樓——的焦慮便以照片為載體,透過矯飾的動作和布景傳達出來。

按照何偉亞在《英國的課業:19世紀中國的帝國主義教程》中的說法,攝影技術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并發揮了重要的意識形態功能:“各種各樣的懲罰行動被詳細地記錄下來,出現在歐美出版的書籍、報紙、期刊以及畫報上。就畫報來說,它們所登載的不僅有繪畫和用照片做成的雕刻印刷品,也有照片本身……得益于照相機的使用,1900年的軍事行動把懲罰行為轉變為一種權力的表演,一個歐洲觀眾也能夠觀看的宏大場景。”從許多戰爭爆發后所攝的照片中,我們可以讀出濃重的“權力表演”意味。其中一張或許已經廣為人知,照片題為“八國聯軍總司令阿爾弗雷德·瓦德西,穿著冬裝與兩個德國衛兵在天安門前擺著姿勢留影”:其背景是滿目瘡痍的天安門,墻體上密布著彈痕,大塊大塊的磚石剝落。雄渾靜默的城樓上空無一人,這座當時人眼里“血紅的高墻”如剛死去的廢墟,帶著尚未遠去的森嚴與巍峨。鏡頭的正前方,兩名穿著厚重冬裝的衛兵分列道路兩旁,直視鏡頭,而瓦德西將軍騎在馬上,與城樓平行,因而只能看見他的側臉。他的頭部剛好與天安門中線所穿過的那扇城門重合,由于視線所造成的錯覺,仿佛嵌在其中似的。兩名衛兵或許由于級別較低的緣故,所穿的并非那種雙排扣的有著硬領的緊身軍服,而是類似于左衽的大衣,腳上的棉靴大得驚人,丑陋笨重。然而這一刻,他們既是這片禁區的冒犯者,也是唯一被強權法則獲準進入的“人”。至于瓦德西將軍,則洋洋自滿于立馬橫在天安門前的姿勢,他都懶得與數十乃至百年后的觀影者對視,接受他們的崇敬或者質詢。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