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所說的“卮酒”指的是器皿中盛的酒,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杯酒。《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七回中說:“于是太子丹復引卮酒,跪進于(荊)軻。軻一吸而盡,牽舞陽之臂,騰躍上車,催鞭疾馳,竟不反顧。”這其中的“卮酒”指的就是杯酒。而文中所說項羽賜給樊噲的“彘肩”在當時也是一種美食。“彘肩”指的是豬肘子,就是作為食物的豬腿的最上邊部分。
在中國秦漢時期,人們習慣于席地而坐。豬肉在鑊中煮熟后,用匕將肉取出,放到一塊砧板上,這塊板叫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著吃。刀、俎不可缺一,所以用來比喻宰割者!而欓T宴》中說:“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項羽見樊噲高大勇猛,不僅“賜之卮酒”,而且還“賜之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當時,樊噲后進營帳,身份又低,自然與坐席無緣,只好以其盾為俎,以劍代刀,大杯喝酒,大塊吃肉。不難看出,“鴻門宴”其實是以烤肉為主的宴會,是軍營野餐性質的一次領導人的政治飯局。
據說,劉邦是很喜歡吃烤肉的。當年,他在沛郡泗水亭長任上押送囚徒去驪山服役,有人送他酒一壺,烤鹿肚、牛肝各一。把好美酒、愛烤肉的劉邦吃的不亦說乎,一直對此念念不忘,后來待到“即帝位,朝晡尚食,常具此二炙。”但是,在“鴻門宴”上,雖有“彘肩”這樣烤肉美食,深感危機四伏的劉邦吃起來也會味同嚼蠟。
在《鴻門宴》中,盡管司馬遷惜字如金,但是,除了留下“卮酒”、 “彘肩”這樣美酒美食的記錄外,還描寫了“斗酒”的場面。樊噲進見項羽,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不難想見,在當年戰火連天的歲月里,酒可謂是沙場征戰相互殘殺的春藥,殺人者和被殺者,都要借酒來增添豪情和膽氣。在“鴻門宴”這樣牽一發就會動全身的生死飯局上,酒的力量尤其強大。因此,在“鴻門宴”上,雖說雙方暗地里各懷鬼胎,但酒是決不能少喝,也沒有理由不喝好的。于是,司馬遷的《鴻門宴》為后人留下了“斗酒彘肩”的歷史典故。
一千四百多年之后,南宋的詞人劉過揮筆寫下了《沁園春·斗酒彘肩》的詞,其中第一句就是“斗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劉過少懷志節,讀書論兵,好言古今治亂盛衰之變。曾多次上書朝廷,“屢陳恢復大計,謂中原可一戰而取”。與辛棄疾一樣,劉過一生力主恢復中原,并一直積極實踐。自公元1164年“隆興和議”之后,南宋士大夫“諱言恢復”,文恬武嬉醉生夢死得過且過,到劉過作此詞的嘉泰三年,即公元1203年,已經“太平”了四十年。劉過借當時名作描繪渲染“暖風熏得游人醉”的西湖,與樊噲“斗酒彘肩,風雨渡江”的濃墨大筆粗線條形成鮮明的對比。“斗酒彘肩,風雨渡江”,顯然是劉過朝夕向往的“北伐”的象征。然而,南宋朝廷此時并無收復中原之意,而是“直把杭州作汴州”。劉過終有“斗酒彘肩,風雨渡江”之雄心,也只能徒喚奈何。但是,盡管如此,“斗酒彘肩”,不僅是古代酒席宴會上的最佳美食,而且已經成為了熱血男兒一展豪情的壯麗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