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三年孫權駕崩,孫亮登基為孫吳新皇帝,由于他年齡太小,大權為權臣掌握,孫吳的事業遭受到空前打擊。
孫吳事業隆興,孫權做出的貢獻最大,但后期孫吳一崛不振,孫權負的責任也最大,正是他晚年的昏憒制造了這樣的悲劇。陳壽一方面說孫權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另一方面也痛批他“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于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
這固然是對的,但反過來看這樣的錯誤也是孫權一個人搞不出來的,凡是參與此次內斗的人其實都應該負責任。
當初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間猶豫不決之際,賈詡等人及時出來提醒、相勸,讓曹操迷路知返,避免了錯誤繼續擴大。而曹操“為太子事屏退左右問賈詡”,賈詡“閉口不答”。
劉表的長子劉琦受排擠,眼看性命都有問題,更不要說繼承父親的事業了,他很著急,又不知道怎么辦,情急之中問計于諸葛亮,諸葛亮百般推辭,被逼問得實在沒辦法,才在極保密的情況下給劉琦出了個主意。
諸葛亮和賈詡都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領導的家務事輕易不能管,管不好就會連累自己,這倒問題不大,但由此再拖累了大家共同的事業就犯不著了。
在三國這樣的時代,領導的家務事范圍比較廣,吃穿住行是家務事,處理親屬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是家務事,前者倒還好說,能管則管、能幫忙就出力,體現對領導的關心,以便領導更安心工作。但對于后者,做下屬的實在不好管,也管不了。
下屬非要摻和這些事,一定要做好付出代價的心理準備,因為對你是公事,頂多里面摻著一些友情,但對人家就是親情。地位、權利越高的家族,親情的變化最無常,但到最后親情又最牢靠,你涉足了領導的家事,支持一方就會得罪另一方,以后不管誰上臺,都很難有好結果。
在三國這樣的時代,領導的家事從來都不僅僅是家事,往往會影響到本團體的興衰,過多的人“熱心”參與領導的家事,就會把原本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左右了領導的視線,影響到他的正確判斷,結果往往是危害到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