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賠款
傳說談判中日本要求中國賠償三萬萬兩白銀,但李鴻章挨了一顆子彈以后,日本當即減少一萬萬兩賠款,此說并不屬實。歷史上李鴻章是在第三輪談判后遇刺的,當時日方根本沒有要求清朝賠款三萬萬兩。1895年4月1日第四輪談判時,日本才亮出了三萬萬兩白銀的賠款。4月3日,陸奧宗光在致日本駐各國使節的電報中明確說:“作為獲得偉大勝利之結果,我方要求之條件決非過高,而提出較次更少之要求,日本國民終究不能滿意”,要求他們對列強“相機為我方要求條件進行辯護”。 由此可見,日本起初是咬定三萬萬兩的賠款條件的。到了4月9日,中方向日方提交了賠款改為一萬萬兩的修正案,與此同時日本人在破譯李鴻章電報時看到“倘彼猶不足意,始終堅執……只有罷議而歸”一句時感到恐慌,因為日本最害怕的狀況就是李鴻章停止談判歸國,引發列強干涉,于是伊藤博文等決定作出讓步,明治天皇也說,萬一談判破裂,即便日軍打到北京,也“難免要受外國的干涉,最后割據的領土也將成為泡影”,遂同意讓步方案。4月10日第五輪談判,日本出示的最終修正案中將賠款折中為二萬萬兩白銀,此后不再更改。從日本減少賠款的過程可以看出,其關鍵因素是對歐美列強的忌憚,而并非小山豐太郎行刺后為撫慰李鴻章所致的。小山豐太郎行刺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日本同意無條件停戰,最多只能看作是減少賠款的間接因素。李鴻章在奏折中則將日本讓步歸結為自己“力與堅持,多方開導”的結果,雖不無自夸之嫌,但也沒提及他是被日本人槍擊后才減少了一萬萬兩賠款的。
不履日地
李鴻章在《馬關條約》談判時費盡心力,伊藤博文則態度強硬,極盡羞辱之能事。在條約締結前最后一次談判時,李鴻章對伊藤博文說:“沒有想到閣下是如此嚴酷執拗之人!” 隨后憤然離去。李鴻章登船回國,發誓終生不再踏上日本土地。一年后李鴻章訪問美國時途經日本,果然因“銜馬關議約之恨,誓終身不復履日地,從人敦勸萬端,終不許”,終于沒在日本上岸。
棄臺傳聞
傳說李鴻章曾向慈禧太后或光緒皇帝進言“臺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割讓出去并不可惜”,這句話被廣為引用。然而也有相關研究及評論者指出,根據所有可見史料檔案,未能發現李鴻章發表這段評語的記錄。相反,李鴻章在與當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進行《馬關條約》的談判時曾聲明“臺灣土地肥沃、物產饒多,民亦服王化,設官署,置吏員,純然如本土” 、“擬請所讓之地,如果勒令中國照辦,兩國子子孫孫永成仇敵,傳至無窮矣” 、“臺灣已立一行省,不能送給他國”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