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今天的退休制度一樣,在古代也有退休一說。古代官員退休年齡是多少?古代官員退休制度叫什么和現今有什么不一樣?一起跟著壞男人小編來看看古代官員退休制度吧。
古代官員退休叫什么
古代退休年齡是幾歲?朱元璋頒令“文武官員六十以上者”皆“致仕”。
退休一詞,最早見于唐宋,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復志賦序》中有“退休于居,作《復志賦》”一句,《宋史·韓贄傳》上也說:“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官員退休后,國家為了使其老有所安,還會發放一定的退休金,金額的多少與其官職、功績和皇上的恩寵程度有關。
我國是規定退休年齡較早的國家!抖Y記·曲禮(上)》 中有這樣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這說明早在周代便規定了退休年齡。70歲退休,其實是約定俗成,到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內涵。時御史中丞沈淵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
退休年齡發生變化出現于明朝。朱元璋(明太祖)當了皇帝后,對舊的人事制度作了較大調整,其中規定了新的退休年齡。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員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退休年齡提前至60歲。
五年后,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八月,朱元璋又出人事新政,將相當于今部隊、警察系統的中下級官員退休年齡提前至50歲。此即《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四)中所記,“命內外指揮、千、百戶、鎮撫,凡年五十以上者許以子孫代職。”
但朱元璋規定的退休年齡在明代200多年間并沒有一直貫徹下去,朱棣(明成祖)登基后即恢復“70歲退休”古制。此后不斷反復,但明代退休年齡基本上是60歲以上。在明代朱樘(明孝宗)當皇帝時,還出現了類似今天“內退”的規定,凡主動提出退休的官員,沒有年齡限制,即使40歲提出退休也會被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