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古代退休制度是什么樣的?古代官員都多少歲退休?

古代官員等級一覽表

來源:小編整理2025-04-15 17:08作者:陳亮

古代官員等級一覽表

古代雖有關于退休的制度,但制度歸制度,許多時候,各朝皇帝們都頗有彈性,并不怎么按制度辦事,官員到了退休年限,皇帝照樣強制延遲。如元朝的郭守敬,年逾古稀屢次申請退休,但就是得不到批準,最終86歲時死于任上。這樣的例子在歷朝歷代比比皆是。于是,延遲退休的爭論隨即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在不斷的爭論中,正反兩派各持己見。覺得延遲退休合理的官員認為,最好實行終身制。這些古代官員的理論依據是,“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也就是說,我給皇帝干活,皇帝給我發工資,公平交易,一輩子不反悔,直到老死都可以。后來又出現“文死諫、武死戰”的說法,總歸都沒有脫離一個“死”字。“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勞動合同最好沒有期限。延遲退休,或不退休,才能既顯榮又得祿。

古代官員等級 一覽表

唐德宗時的宰相崔造,原本退休了,但退休生活讓他覺得“居閑躁悶”,于是常對子弟感嘆:“不得他諸道金銅茶籠子物掩也。”意思就是,退休不能“顯榮”了,趨炎附勢者不上門,他很難承受這種失落感,終于耐不住寂寞,又復出繼續工作。清朝光緒時,廣東南海有個九品官俞鳳書,家人多、負擔重,年過80歲還在巡檢職位上賣老命,為的就是“得祿”。讓老干部累死在崗位上肯定不妥,但如果逼他退休,又是斷了他一家人的活路,也不妥當。于是上司幫他想轍,安排他署理全省有名的肥缺—征收“漁稅”,攢一筆外快回鄉養老。終于,俞老在這個署理期內賺了不少銀子之后,才同意退居二線。

而持反對意見的官員們則要求,一切都應該按照制度來。這些官員的理由主要有三條。一是工作到了一定年限,身體會生病,就應該退休頤養天年;二是如果不按照退休制度執行,那么早前制定的制度就會失去公信力;三是在退休后,老官員們有大把的時間讀書寫作,可以“卒老于文字之間”。東漢著名經學家張禹,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他當過“太子師”,并做過太傅、丞相等官職。到了退休年限,他曾多次上書“數上疾乞身”,請求告病還鄉。但誰都知道,他的“告病”只是借口,“正其法”才是本質。盡管“帝遣人問疾送藥,強留”,他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反對皇帝強制官員繼續工作的做法,終于在永初五年(公元112年)順利退休。

魏晉時期,揚州從事史(相當于現在的紀檢工作者)何子平也反對延遲退休。他的母親住在會稽,已有80歲的高齡了,按照規定,兒子應退休回家奉養老母。主簿顧愷之勸他別退,何子平不肯,說:“我們當干部的不能帶頭損害制度的公信力。”顧愷之又建議他回會稽后,在縣政府求個公職,既有俸祿可取,又方便就近奉養母親。何子平還是搖頭,認為不能做這種投機取巧的事。何子平退休后,“既歸家,竭身運力,以給供養”,即完全靠體力勞動養活老母和自己。

唐代韓愈則認為,延遲退休不利于讀寫:“退休于居,作《復志賦》。”宋代的韓贄也以實際行動支持韓愈的意見:“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

宋孝宗時,有個尚書郎鹿何,他反對延遲退休的做法更為尖銳:剛過不惑之年就提前退休,回家后在堂上掛了一塊匾,書“見一”兩字于其上。這兩字出自“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的典故,意在諷刺那些嘴上說退休、私下里卻支持延遲退休的人。鹿何反用其意,表明心跡,可謂旗幟鮮明,另辟蹊徑。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