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歷史記載得很清晰。但令我納悶的是,近來越來越多的歷史隨筆中,對呂后抱有深深的同情,替她翻案,覺得戚姬是自找的。我就奇了怪了,連人家嫡親的兒子都因母親的獸行覺得愧對天下人了,我們這些沒有領到呂后一滴點兒恩義的,倒還能從里面看出一朵花來?
翻案者的理由,無非就是因為呂后認為戚姬是威脅。高祖以為太子仁弱,不類己,總是想立戚姬之子如意(即后來的趙王)。戚姬經常跟著高祖去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呂后擔憂,所以即位之后,需馬上處理掉趙王如意和戚姬。其實,這些描述《漢書》里有,前面還有一句:“(趙王)年十歲,高祖憂萬歲之后不全也。”無非就是說,高祖太了解呂后這個人了,知道這個小孩如果不當上皇帝,分分鐘會給呂后害死;戚姬的哭,也是因為她知道了自己的性命堪憂。至于責怪發配到暴室里的戚夫人還敢唱哀歌,是找死,這種責備,簡直就是怪一條砧板上的魚為什么不好好地挨宰,還害得主人要多下狠手砍多幾刀了。替狼吃羊找借口,我們總是特別擅長。
戚夫人善歌,善鼓瑟擊筑,善為翹袖折腰舞,多才多藝,比之剛毅強直、鄉下出身的呂后,再加上年輕漂亮,自然多多受寵。即便如此,皇帝還是沒有辦法輕易地立嗣!段骶╇s記》中說道,“(侍者賈配蘭)見戚夫人侍高帝同,嘗以趙王如意為言,而高祖思之幾半日,不言嘆息,凄愴而未知其術,輒使夫人擊筑,高祖歌大風詩以和之。”“歌畢每泣下流漣。”實在是知道愛姬死期已定啊。
不獨戚姬,呂后對別的姬妾也絕無善意,幽于后宮不得出,只有薄姬因為不受寵,才網開了一面。她殺了趙王如意之后,又先后幽死趙王友,在趙王恢死后廢掉他的繼嗣。連親生兒子惠帝,她也不見得對他好到哪里去,才活生生地把他嚇成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