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名叫張金蓮的宮女越想越怕,竟然自亂方寸,趁亂溜出,直奔皇后住的坤寧宮自首去了。
實際上,從翊坤宮到坤寧宮還有好長一段距離,如果張金蓮不去自首報案,一時半分,根本無人得知翊坤宮里面的情況。
何況,明朝皇帝的寢宮是紫禁城內的乾清宮,又有誰會預料得到皇帝今晚是睡在翊坤宮呢?又更會有誰會想得到翊坤宮的宮女正在發動了一場雖小卻足以致皇帝于死命的起義呢?
住在坤寧宮的是嘉靖皇帝的第三位皇后方皇后。方皇后聽說一群宮女謀殺皇帝,大吃一驚,連忙帶人趕往翊坤宮救駕。
聽到外面嘈雜聲起,正在忙著解繩的宮女急了,紛紛拔下自己的金釵、銀簪,沒頭沒臉地往嘉靖皇帝的身上亂扎亂刺。
嘉靖皇帝痛醒過來,看了這個陣勢,瞠目結舌,嘴里只發出嗬嗬嗬的聲音,動彈不得。
姚淑皋回頭看見方皇后搶身進來,倒吸一口涼氣,跳起來,劈頭一拳打去。
王秀蘭和陳菊花分頭吹滅燈燭,寢宮內陷入短暫的漆黑之中。
跟隨在方皇后身后的總牌宮女陳芙蓉取出火折子點上了其中一盞宮燈,徐秋花、鄭金香兩人同時搶身過來把燈撲滅。
陳芙蓉見勢不妙,轉身呼叫宮中內侍。
楊金英等人知事不可為,四處奔逃。
但在這皇宮內院之中,根本無可逃遁,不多一會,全都一個不漏地被抓了起來。
方皇后一面讓人解開套在皇帝脖子上的繩索,一面派人召來御醫。
此時的嘉靖皇帝,被宮女的一頓亂捅亂戳所嚇,又昏了過去。他的身上雖然布滿了斑斑血跡,但傷勢并不太重。
方皇后隨后著令司禮監審訊楊金英等人。
司禮監對楊金英等人進行嚴刑拷打,最終提議:“楊金英等同謀弒逆。張金蓮、徐秋花等將燈撲滅,都參與其中,一并處罰。”
嘉靖帝昏迷未醒,方皇后代行傳旨:“這群逆婢,并曹氏、王氏(指寧嬪王氏、端妃曹氏)合謀弒于臥所,兇惡悖亂,罪及當死,你們既已打問明白,不分首從,都依律凌遲處死。其族屬,如參與其中,逐一查出,著錦衣衛拿送法司,依律處決,沒收其財產,收入國庫。陳芙蓉雖系逆婢,阻攔免究。欽此欽遵。”
邢部等衙門領了皇命,執行后回奏:“臣等奉了圣旨,隨即會同錦衣衛掌衛事、左都督陳寅等,捆綁案犯赴市曹,依律將其一一凌遲處死,尸梟首示眾,并將黃花繩黃綾抹布封收官庫。然后繼續捉拿各犯親屬,到時均依法處決。”
按照錄取的口供和處理結果來看,這次宮女起義的主謀是寧嬪王氏和端妃曹氏。
究其原因,嘉靖帝自嘉靖元年大婚后,身體一直虛弱,長達十五年沒生有皇子。嘉靖十五年,服用了道士邵元節、陶仲文配制的藥后,寧嬪王氏為嘉靖帝生了一個兒子。按慣例,嘉靖帝應該將她由嬪晉升為妃,可嘉靖帝卻選擇性地遺忘了,既沒有獎賞,也沒有給予晉封。這就構成了寧嬪王氏的殺人動機。
但是,這個理由并沒有太多的說服力。要知道,一個生有皇子的妃嬪不可能為了爭寵而甘冒慘遭滅族的風險鋌而走險,而十幾位宮女也不可能為給主人爭寵不顧一切謀害皇帝。
相對這個官方給出的判處結果,人們更愿意相信另一種解釋:嘉靖帝聽信道士饞言,認為將處女月經和藥粉經過拌和、焙煉,可以煉成長生不老藥。嘉靖帝為了采得足夠的煉丹原料,強迫宮女們服食催經下血的藥物,常常使宮女失血過多甚至血崩,當場喪命。楊金英等目睹死者慘狀,兔死狐悲,自知此災難早晚落到自己頭上,決定放手一搏,與嘉靖帝拼個同歸于盡。
此次事件,史稱“壬寅宮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