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書上明確留下名字的宣太后的男寵,只有一個。剩下的那些,都籍籍無名。無它,宣太后對這幫東西的定位很準確——玩物兒。因此,他們沒有從宣太后那里獲得任何政治上的權力。如同史書不可能記載任何一位皇帝身邊的宮女的名字一樣,史書自然也不會記載這種小人物的名字。而唯一那個留下名字的男寵,叫魏丑夫。雖然名字叫“丑夫”,雖然史書并沒有記載這個哥哥長什么樣兒,但是肯定相當的不丑,這毫無疑問。他能留下名字,還是因為宣太后臨終前,讓他殉葬的緣故……想出名不容易!
而宣太后的另外一位“入幕之賓”,是義渠王。這位義渠王實在不能算“男寵”,他應該算宣太后的“獵物”,而他的“國家”(或者說是部落),則成為了秦國的獵物!
義渠國,是羌戎的一支。中國傳統時代,管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少數民族分別稱呼為“夷(東)”、“蠻(南)”、“戎(西)”、“胡(北)”。
最初的“華夏”,實際上只是河南周邊那一點點地方。
后來,“夷”被滅掉了,并入了華夏,這是商紂王的杰作。商紂王滅九夷,當時所謂的夷,是指今天的山東、浙江一帶。后來周武王再接再厲,把姜太公分封到齊國、周公分封到魯國。齊魯大地由此得名,“夷”,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到了周王朝,“蠻”的重要力量并入了中原,也就是楚國。楚國最初地位低,就是因為他們的祖先,是蠻。而更遠的蠻,在五嶺之南,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福建。雖然今天那地方經濟發達,但是在古代,一直到明朝都是流放罪犯的地方……滅掉他們是秦始皇和漢武帝的事了,那個姑且不提。
而胡,一直稱雄北方,雖然在此后幾千年成就了衛青、霍去病、李靖、李績等等不可勝數的蓋世名將,卻始終如同噩夢一樣困擾著中原王朝。這個也擱著不提。
而滅掉“戎”的,恰恰就是宣太后的“銷魂帳”……
對于當時的秦國而言,“戎”一直是他們的噩夢。自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攻破鎬京,“戎”們,勢力浩大,幾度入侵中原大地。雖然后來中原大地也出現過齊桓公這樣的強勢諸侯,但也僅僅是把西戎趕出中原而已。至于西戎的老家,就只能是避而遠之了。后來這幫西戎,干脆將周王朝的發祥之地據為己有。秦穆公畢其一生,雖然暫時性從西戎手里取得了優勢,但離著根治,還差很遠。
到了宣太后時期,西戎最強大的一支,就是義渠。義渠盤踞在今天的甘肅、寧夏一代。大家看看地圖,這個位置,無疑就是頂在秦國后心的一把刀子。如果不把他們徹底干掉,秦國別說出函谷關爭雄天下了,不被抄了老家、丟了咸陽,重演周幽王那一幕就算燒了高香了。順便說一句,秦國要是丟了咸陽,是不用指望能夠遷都建立一個“東秦”的,他們可以直接以亡國的方式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