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懂相親技巧,再多候選也白搭!
01.“重質,不要重量。”
最近我發現,公司里和我關系最好的同事小E不對勁。
以前她是個活力滿滿的女人,對工作也非常積極,絲毫不像我每天就是混日子。我曾經很敬仰她的工作狀態,覺得她總有一天會飛黃騰達。
但最近,小E變了。她經常早退,還遲到了好幾次,一反她積極工作的常態。她還失去了以往的活力,每天看上去一臉倦容,即使是周末放假休息回來也是一樣。
剛開始我以為是小E來大姨媽,但幾個星期過去了,她的狀態也不見好轉,我忍不住關心問她,是不是發生了什么事。
小E說:“沒什么大事,就是我媽覺得我年紀大了還單身,一天到晚給我安排相親。我想著自己實在是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所以就接受了。但天天相親真的很累,最讓人心煩的是,相親這么多,付出了這么多依然沒遇到合適的人,依然沒有相親成功。”
有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就開始心焦,給自己安排大量的相親,以為只要廣撒網就能遇到與自己相守一生的人。但其實相親真的是重質不重量的,再多場質量差的相親也比不上一場有技巧的、有質量的相親。
02.“焦慮是大忌。”
即使你急于脫單,想要盡快結婚,你也不能暴露出你的想法。否則,你就會把自己放在格局的劣勢。有的人更會因為太看重相親,太急著把自己推銷出去導致相親表現不佳,適得其反讓自己“剩”了下來。
告訴自己,不要焦慮,要享受相親的過程,把相親看作是認識朋友的過程,而非要求結果,反而給對方一種脅迫感。
03.“話,要會說。”
兩個互相不了解的人,相處起來難免尷尬。所以會說話,在相親中顯得尤為重要。
即使你急于結婚,一見面就問人家“家中房產幾多?兄弟幾個?財產幾位數?”顯得非常無禮,也會讓人心生厭惡,不想與你有進一步的接觸。
循序漸進,你可以先聊一下天氣、裝扮、熱點資訊等等的客觀話題,再慢慢延伸到對方身上。例如,你可以從“天氣不錯”引申到“喜歡怎樣的天氣?為什么?”這樣可以展開雙方討論的開放性話題上,營造一種輕松的交流環境。
等到雙方慢慢熟悉,能感覺到彼此的好感時才聊一些深入的問題。但,也要注意技巧。
如果你想知道對方有沒有房產,你可以把問題偷換概念。你可以說你婚后希望不與公婆同住,因為兩代人會有生活習慣、思維等等的差異,容易造成沖突。如果對方能明確告訴你,他可以實現你的想法,不和公婆同住,那么對方可能是一個有自己房產的人。但如果對方告訴你他希望和公婆同住,那他可能沒有自己的房產,又或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
如果問一個問題不能讓你摸清對方的底,你可以多問幾個問題,只要你有技巧提問,能讓對方不感覺到反感。
04.“不要步步緊逼”
雖然相親大多是奔著結婚而去的,但這并不代表就要速戰速決,就要馬上做決定。這一點無論對你還是對對方而已都一樣。
所以,你除了不應感覺焦慮之外,你還不應步步緊逼對方,讓對方當下就作出對你的評價,作出成為男女朋友甚至結婚對象的承諾。
給對方足夠的時間去了解你,也給自己時間來看清對方是否為你想要的那個人。太過匆忙會給對方壓迫感,會讓對方抗拒去了解你。而即便你們能快速成為男女朋友了,也難免會因為不夠了解而產生矛盾,最后還是分手收場。
與其浪費彼此時間談一場互相都不夠了解對方的戀愛,還不如多花一些時間在相親聚會上,多與對方相處,彼此熟悉。
05.“不要相太多的親。”
有的人因為到了社會認為的結婚年齡,就給自己安排大量的相親。有的人是因為磨不過自己的家人,接受了大量的相親安排。
但你需要告訴你自己和家人,相親過于頻繁其實是有害的,而不是越頻繁,成功機會越高。
因為當一個人頻繁相親,很容易會患上“相親疲勞癥”。到后來會產生審美疲勞和對相親厭煩、恐懼,逐漸會以一種機械的狀態,像應付考試一樣面對相親。
因為相親的最終目的無非就是找一個對象,找一個能陪伴自己一世一生的伴。試想,如果你因為急于脫單而忽略了相親的質量,你禍害的可是自己往后的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