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奇聞趣事 >

真實美人魚的原型是什么動物

來源:小編整理2024-03-07 12:47作者:陳亮

傳說中最美麗的海洋生物 儒艮

儒艮

儒艮又叫海牛,是最古老的海洋動物之一。儒艮是哺乳動物,生活在我國東南沿海,還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周圍的海域里。儒艮的身體像個紡錘,長約三四米,很肥重,全身長著一些硬毛,身子大頭小,腦袋圓圓的,脖子很短,耳朵沒有耳沿,眼睛小小的,鼻孔頂在頭上,嘴巴朝下,兩顆牙露在嘴唇外面。儒艮的樣子雖然丑,卻是傳說中敁美麗的海洋生物——美人魚的雛形。這是因為儒艮的肚皮很白,經常浮出水面呼吸,有時候它們用尾肢踩水,露出半個身子,在海面上用前肢抱著幼崽喂奶,遠遠看去,像個正在給小孩喂奶的少婦,所以就被人們誤認為是“美人魚”。儒良看上去乂丑又笨,可是性情溫和,和魚蝦友好相處,只吃海藻、海草之類的海洋植物,是海洋中惟一的素食獸類。吃飽以后,它們就在巖石旁半躺著休息。

儒艮為海牛目儒艮科草食性海生動物,類似其海牛科近親,但棲息地不盡相同,它們是海牛目中唯一仍生存于印度洋與太平洋地區的物種。 和海牛科的圓尾鰭不同,儒艮的尾鰭近似于海豚的Y型尾,突出嘴外的長牙則近似其遠親大象,不過仍有很多人仍會混稱海牛。

特征

剛出生時之儒艮身長約1.15m,體重約25-35kg;成年后,最大身長可至4.16m,體重則可達1016kg。

儒艮的體型大而呈紡錘狀,體長約2.4至2.7米,3米以上的個體相當少見,一般而言雌性的體型會比雄性大一點。皮膚光滑,外觀呈褐至暗灰色,腹部顏色較背部來得淺,體表毛發稀疏。頸部短,但仍能有限度的轉動頭部或點頭。前肢短、呈鰭狀,末端略圓而缺乏趾甲;胸鰭是幼儒艮主要的推進力來源,成年后則轉變為以尾鰭為主。乳房1對,乳頭位于前肢基部處。儒艮沒有外耳殼,只看得到小小的耳孔,眼睛也很小。鼻孔位于吻部頂端,周圍有皮膜可在潛水時蓋住鼻孔。寬而扁平的嘴位于厚重吻部的末端下方,嘴邊的短須是進食時的重要工具。儒艮有2對門齒,上、下顎各有3對前臼齒與3對臼齒,但所有牙齒不會同時存在,隨著年齡增長,它們會失去第1對門齒、所有的前臼齒與第1對臼齒,剩余的兩對臼齒則會終生成長。雄性的第2對門齒在12-15歲時會穿透上顎外露,但當閉上嘴時會被厚重的上唇蓋住而看不見;雌性極少見到外露的門齒,但少數會保留至30歲左右。

儒艮的肺很大,從胸部一直延伸至腎臟附近,由水平的橫隔膜將其與其他臟器分隔。支氣管深入肺的大部分區域,細部分支少且大半由軟骨構成,目前仍不清楚儒艮潛水時肺部是否會和鯨類一般有塌陷的情形。跟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比起來,它們的脂肪層厚度較薄,同時身體周邊似乎不存在熱逆流交換系統(heat countercurrent exchange system),肢體末端的動脈與靜脈緊鄰以維持體熱不散失的一種血管構造),這可能與它們棲息于溫暖海域有關。胃的構造簡單,大腸很大(達胃的兩倍重),推測是纖維素的主要消化場所,長度達25米以上,相當于小腸兩倍的長度。

分布

儒艮為海生(偶爾會進入淡水流域)哺乳動物,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特別是有豐富海草生長的地區。雖然它們被認為棲息于淺海,但有時也會移動至較深的海域,約23米深。它們的分布范圍并不連續,這可能與棲地的合適度和人類活動有關。儒艮在印度洋的由非洲東岸開始,經紅海、波斯灣、南非、馬達加斯加往東至阿拉伯海與斯里蘭卡,其中大部分地區的數量都很少。在太平洋地區包括了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等東印度群島,往北達臺灣與日本的沖繩,往南則包括了澳洲南部以外的鄰近海域。

習性

儒艮壽命約為73年。人們把儒艮看成美人魚,因為有些人們曾經看到儒艮半個身子露在水面上,抱著儒艮幼仔進行哺乳。

比起其近親海牛,儒艮似乎有更加復雜的社會行為。雖然常單獨行動,但也會組成6頭左右的小群體,有時會達數百頭以上,此類群體的功用為何至今仍不清楚。它們總是悠閑地移動,泳速多在每小時10公里以下,若是被追趕時可以兩倍的速度逃竄;一般每1至2分鐘浮至水面一次,但有時會潛水達8分鐘以上。上浮時僅將吻部尖端露出水面,下潛時會像海豚一般整個身體垂直旋轉1圈。一般而言每天會游動25公里左右的距離。冬季來臨時,它們會利用較深的水域以避開沿岸的寒冷海水。儒艮的叫聲為持續的軋軋聲或更高的尖銳聲,類似海牛。已知鯊魚、虎鯨與鱷魚偶會捕食儒艮。

現狀

儒艮(dugong),這種曾經被誤以為是美人魚的生物,在澳洲昆士蘭灣(Coast of Queensland)正面臨著空前的危機。光是2011年上半年,昆士蘭灣區就有至少96只儒艮死亡,而2010年一整年只有79只死亡(1)。

今年死亡的96只儒艮,只有6只死于被船槳擊中或是漁網;其他90只都是餓死的。為什么儒艮會餓死呢?

原來,2010年底到2011年初澳洲的大洪水以及二月的氣旋(cyclone),造成大量的淡水沖進海里;當海水的鹽度急遽下降時,海草就會死亡,而海草是儒艮的主食。

海草的死亡不只是影響到儒艮,昆士蘭灣區的海龜也因為食物不足,有數百只活活餓死;科學家們擔心,由于海龜的尸體可能被沖走或是沈到海底,目前看到的死亡數字可能被低估。

雖然有些科學家保持樂觀,認為隨著海草的恢復,當地儒艮以及海龜的數量應該會慢慢回升,但是大堡礁國家海洋公園(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 Authority, GBRMPA)的專家們并不那么樂觀。他們認為,由于昆士蘭灣區食物缺乏,會迫使殘存的儒艮與海龜為了覓食,離開他們的棲息地;這會使得他們更容易感染疾病、也更容易遇到他們先前不曾遇見的危險。

儒艮是列名于IUCN的「易危」(vulnerable)名單上的動物,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與印度洋。因為儒艮的全身都有用處,人類捕獵儒艮應該已經超過四千年的歷史(2)。除了商業捕撈之外,儒艮也常死于船槳以及漁網。

再一次,我們體會到地球上的生命是環環相扣的。原本澳洲大洪水時,科學家們擔心的是陸地上的污染物沖到海里會影響到近海動物的生存,卻沒想到大量的淡水沖進海里造成的另一種傷害。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