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村人隔著二三十米寬的坑溝對陣,其實沒有真正打起來,那些土炮、鳥槍都是朝天開的。”王蹺鼻說,后來是政府出面才結束了對陣,次年政府還約請兩村的主要干部和有威望的人開了個聯誼會,調和兩村矛盾。
不知道是不是政府調和的作用,1976年的爭斗成了兩村最后一次爭斗。從那時起至今,兩村不僅不再爭斗,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在經濟上展開合作,人情交往也越來越密切。
兩村300年不通婚真相內幕
自改革開放起,月埔自然村所在玉葉村里陸續開辦鞋廠,至2000年左右,全村有大小鞋廠60多家,加上配套生產廠家多達110多家。村里的外來人口達1.5萬人,比本村人口還多。這些鞋廠陸續覆蓋到梧山村,不少人在梧山村租用廠房,也有梧山村民到月博村的廠里去打工。到后來,兩村人開始合作辦廠。
雖然兩村的交往回歸正常,但通婚卻仍是禁忌。幾年來兩村不少年輕人相互傾慕,卻礙于禁婚一事而分道揚鑣。據傅梓芳介紹,就他所知被“拆散”的就有五六對年輕人,甚至有家長苦勸已有身孕的女兒打掉孩子,放棄這段被“下咒”的感情。
兩村300年不通婚真相內幕
梧山村的小王和月埔村的小芳(化名)兩人是初一年的同班同學,當時已互有好感,但礙于學業和兩村的情況都忍著沒表明關系。2005年小芳上了大學,兩人慢慢走到一起。如今小芳已經生了兩個兒子,他們成了幸福的四口之家。
小王和小芳的幸福結合也成了兩村解除禁婚的關鍵點。今年3月,兩村幾個朋友坐在一起聊天喝酒時提到這對敢為人先的夫妻,感慨幾百年前的陳規該解除了,還年輕人一個自由婚戀的空間。
兩村300年不通婚真相內幕
此事一提得到了村里許多人的響應。“利用晚上時間,到梧山村走了走,真的沒人反對。”傅梓芳說,當時兩村村民無一反對,于是兩村各自在祖廟里請香問愿,之后抽簽問吉,得到的都是肯定的回答,于是就著手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