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安排潘金蓮“洗澡”的目的是什么?
央視版《水滸傳》中,潘金蓮第一次洗澡是作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潘金蓮起床后先是劈柴燒水、揉面做餅,然后叫醒武大郎送他上班,待一切家務活忙完后,洗澡成了她這一天放松自己的休閑方式。到這里,潘金蓮表現的完全是一個安分勤勞的賢妻形象。
潘金蓮第二次洗澡時,劇情開始有了起伏。武松的到來打亂了潘金蓮原本平靜的心緒,其高大陽剛的形象與武大郎的猥瑣丑陋形成鮮明對比。潘金蓮初次見到武松時先是驚訝發呆,而后若有所思,角色的失落與自憐情緒正是在洗澡時展現的。

王思懿版的潘金蓮
有學者認為,不斷安排潘金蓮在劇中洗澡,不能完全看成是編劇或者導演排的小噱頭或者一個不良的念頭,以心理分析角度來看,是潘金蓮對自己女性的苦悶的一種表達,她有一種自戀、自傷。從潘金蓮自身角度考慮,她與武松才是美人配英雄,然而命運的捉弄讓她嫁給了形貌猥瑣的武大郎,其原本被壓抑的情感世界在現實面前開始崩塌。央視版《水滸傳》中潘金蓮愛而不得的苦悶與對自己年華辜負的自傷自憐,是利用“洗澡”傳達給觀眾的:封閉的、不能被外人窺探的私密閨房,正是潘金蓮不敢為人知道的內心世界。潘金蓮在《水滸傳》中四次洗澡,一次洗的比一次投入,暗指她和四個男性產生過聯系,遇到的男性一次比一次優秀。這種細節的刻畫,正是經典作品的細膩之處。
此外,洗澡的首要目的自然是清潔身體,但在古代,沐浴已經不僅僅指從身體層面清潔污垢,而且蘊藏了清潔道德、洗滌精神的意味。《禮記》所謂“澡身而浴德”,明清時期,地方史志在記載貞潔烈婦自殺殉夫時,總免不了寫其沐浴更衣,這種寫作套路正是把沐浴包裹上道德上的象征意義。潘金蓮作為“千古第一淫婦”的代表,依儒家觀念看來,她反復洗刷身體上的不潔正是比興道德上的不潔,身體上的灰塵可以清除,而道德上的骯臟則難以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