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地鐵站,公交站臺一些醒目的位置接二連三的出現一個亮點,一個無人看管的硬幣盒。邊上立著一個紙牌,上面寫著“如果您急需用錢,請自取,每人最多5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個盒子?不少路人感覺這一舉動非常暖心,但也有人覺得是借此進行商業炒作。
地鐵站、公交車站臺、商業中心的醒目位置,一盒無人看管的硬幣放在地上,邊上立一塊紙牌,寫有:“如您急需用錢,請自取,每人最多5元”字樣。連日來,北京、廣州、南京等多地都出現裝滿硬幣的“愛心零錢盒”。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愛心零錢盒”系一些公司策劃的活動,看似“無人看管”的零錢盒,都有人守在附近,拍照或攝像,記錄路人面對“零錢盒誘惑”時的反應,此舉引發眾多網友的質疑。昨日,北青報記者聯系到“愛心零錢盒”活動的主辦方之一,其相關負責人稱,初衷是做一個便民活動,并非炒作或營銷自己。
愛心零錢盒公益還是炒作
當我們乘車時,發現硬幣不足或是沒帶,此時有人免費提供硬幣,且是“硬幣自取”,則讓人感激,不過,真的要乘坐地鐵,也是可以用紙幣換錢的,F在有些城市乘坐公交車還可以掃一掃付錢。從這個意義上說,“硬幣自取”也沒有多少必要性。
在街頭放一堆硬幣讓你隨意“自取”,這是怪事,再多的硬幣也會被取光。不過,一般人都在想,這是不是一次測試。因為當下這樣的測試太多了,你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的“監控”之下。而預設的結果是良善的,硬幣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就此證明這座城市是有愛心的。
8月1日下午,在北京國貿地鐵站E2口處,一只堆放了幾百枚一元硬幣的盒子,引起了張賢(化名)的注意。張賢在國貿上班,幾乎每天經過這個出口,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這個“愛心零錢盒”。隨后,他注意到,零錢盒的邊上有一塊紙牌子,寫著:如您急需用錢,請自取,每人最多5元。
愛心零錢盒公益還是炒作
感到好奇的張賢,在零錢盒邊上停留了一會兒,“很快,就看到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看到盒子,走上前往里面放了兩三個硬幣,然后走了。我覺得他是好心,想幫助別人,不過,也有人遠遠躲開零錢盒。”但盒子是誰放的、放了多久,張賢并不清楚,“紙牌上也沒有其他信息。”
帶著疑問,張賢檢索發現,北京并非第一個出現“愛心零錢盒”的地方,早在幾天前,就有廣州、南京、沈陽、成都等地,被曝出現類似的零錢盒。
而連日來,各地的“愛心零錢盒”活動也持續升溫,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表示,活動的出發點很好,可以解決搭乘公共交通時“找不到零錢”的尷尬,也有人表示,看到不少市民不拿硬幣反而往里放的舉動,覺得很暖心。但也有網友表示,這個活動只是出現一次兩次,沒有持續性,更像一種炒作和營銷,而非奔著便民的目的。甚至有網友覺得,這些公司偷拍偷錄、“測試人性”的行為,已經侵犯了個人隱私。
關于“愛心零錢盒”的活動,最早出現在微信公號“廣州印象”7月30日推送的一篇文章——《我們把一箱硬幣放在廣州街頭,供路人自取,結果出乎意料……》。
文章中嵌入了一段視頻,拍攝于廣州燕塘地鐵B出口;顒咏M織者在該地放置了“愛心零錢盒”和提示牌,隨后用鏡頭悄悄記錄下路人圍觀拍照、拿走2至5個硬幣,甚至有人往里放硬幣的畫面。文章最后稱,“直到幾個小時之后,箱子里面還剩下大部分的硬幣,這樣的結果出乎我們意料”,并呼吁大家“投下自己的一枚硬幣,把一份善心傳播出去”。截至8月2日,該文章閱讀數量已超過10萬次,被點贊超過3萬次。
愛心零錢盒公益還是炒作
北青報記者發現,該公號屬于廣東一家傳媒有限公司。8月2日,北青報記者聯系到該公司一位負責人曹義。
他介紹,該文章的閱讀量目前已經超過500萬次,公號的粉絲也因此上漲了數萬名。對這一結果,曹義表示“出乎意料”。他稱,自己“是國內第一家發起‘愛心零錢盒’活動(主辦方)。隨后幾天內,同一集團的23家公司,包括沈陽、成都等地,先后聯動落地(‘愛心零錢盒’)策劃,形成迅速鋪開全國的效果,后續還有一些地方,對我們的活動進行效仿”。
主辦方曹義告訴記者:
我們編輯團隊(成員),平時坐地鐵,經常忘帶零錢和公交卡,從我們自己的實踐出發,就想到做一個便民的活動,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人。打個比方,讓沒帶公交卡的上班族拿錢買地鐵票,讓沒有零錢的人搭上公交車,甚至讓沒有吃午飯的流浪漢拿錢去買個面包。
一開始,我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選題,但沒想過會這么成功。那條微信的閱讀量已經破500萬了,粉絲也漲了好幾萬(人)。不過,知名度我覺得沒有明顯的提高,也沒有突然吸引很多的商務合作,現在都還是以前的合作商。
愛心零錢盒公益還是炒作
很多人贊揚我們,當然也有一些質疑。(我們)無法左右別人發聲,出現不同的聲音很正常,做好事被人詆毀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但還是有人堅持去做。
我們拍的視頻,盡量避免露出路人的正臉,算不上侵犯隱私。而且拍攝的都是一些暖心的瞬間,比如,有的小朋友把自己的零花錢都掏了出來。
每次平臺發布這類原創稿件,粉絲們都特別喜歡,之前也有文章閱讀量破百萬的。我們的出發點是宣揚樂于助人的精神,不是炒作。
客觀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要處理,不可能每天獻愛心。但做一天就是貢獻一天的力量。其實,我們沒有想那么復雜,就是一次常規的選題操作,所以也沒指望這次活動達到某些網友說的多大的“目的”。
我們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隨著物質文明程度的提高,正在穩步提升,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并不盡如人意,但我們應該看到這個趨勢。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用馬斯洛的需求論來解釋,當人在物質方面獲得一定的滿足之后,精神需求的滿足就會成為必然的追求。通過幫助他人,獲得心理上美好的滿足,既幫助了他人,又愉悅了自己,這是兩全其美的事情。現在網上眾籌和愛心捐款越來越多,效果越來越好,這就是個例子。
愛心零錢盒公益還是炒作
必須承認,設置“愛心零錢盒”的舉動充滿著為民眾提供便捷服務的善意,無論出于公益還是炒作的目的,在客觀上,都是有益于民眾的善行。在現實生活中,這一舉動在道德引領方面產生的意義更是遠遠大于行動本身的影響。
出門在外,遇到沒有零錢的困擾也是常見現象。“愛心零錢盒”行動確實能解決燃眉之急。“如您急需用錢,請自取,每人最多5元。”紙牌上的告示明確寫明了這一活動的目的是解人之困,解決小的問難和麻煩。點滴善舉,彰顯大愛情懷。這和一直以來所提倡的“微慈善”的思想比較接近。善行不在大小,都是一片愛心。多所城市同時開展這一活動,再加上媒體的宣傳,“愛心零錢盒”行動在廣為人知的同時,也會提醒愛心人士善行就在身邊。無疑,在這一點上,“愛心零錢盒”行動有著道德引領的作用。
從得到幫助的民眾的角度來說,“請自取”,即無人監視,可自我拿取,這是一種高度的道德信任。自不必說,稍有良知者定會心懷感念。古人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之語,義舉即便本不要求得到回報,但是,感恩之心也常常能轉化成新的善行。其實,在這個社會中,也幾乎每一個人都被別人幫助過;同時,也幾乎每一個人都幫助過別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愛心接力正是構建美德社會的關鍵所在。“愛心零錢盒”行動可以促成愛心的傳遞。
愛心零錢盒公益還是炒作
從本次活動初期的效果來看,“圍觀”群眾和媒體無論是對活動主辦方的善意滿心贊許,還是質疑他們是一種炒作,但也都在關注這一活動的進程。“愛心零錢盒”活動本也不是初創,煙臺等地早在兩年前就已推行此舉,但由于零錢很快被拿光,零錢盒屢屢被破壞,活動不久便黯然收場。目前,從多所城市的反饋來看,結果超乎想像,“愛心零錢盒”沒有出現被哄搶和破壞的情況。甚至成都的一處還多了21元錢。兩年的對比生動昭示了誠信和道德規范已經不再是一種稀缺的資源,社會的主流依然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