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有多可怕?早些時候有一句話非常盛行,叫你經歷過絕望嗎?當時周圍人聽到的第一反應就是笑。這話本身并不好笑,但是看誰嘴里說出來。一個患癌癥的父親為了讓家人少一點負擔,省下2元不吸氧氣,然而當時的氧氣是一小時4元。就是這樣微小的一件事,讓無數人感嘆貧窮的可怕之處。
“如果不是那場癌癥,小麗還不知道爸爸的愛如此深沉。”
前天在微博上刷出一則令人心酸的故事:
癌癥父親為省2元不吸氧氣
杭州一名患癌男子不愿吸氧,只為多給女兒省兩塊錢。
這位爸爸是一名出租車司機,開了20多年夜班,2015年起身體開始不舒服,但一直拖著不肯去。
就這么拖了幾年,病重住院時已確診是肝癌晚期,吃不下飯,呼吸急促。
可面對剛剛踏入社會的養女,他卻強打精神。“我看他呼吸困難,讓他吸下氧氣。他總說氣能透過來,不用。”
幾個月后爸爸病情加重才向女兒吐露實情:“我總希望給你多省兩塊錢用用。”
女兒哭著說,可是一小時氧氣費才四塊錢啊。
看完這條新聞,我的情緒十分復雜。
癌癥父親為省2元不吸氧氣
可以想見,一個普通家庭五十來歲的中年人,上面尚有雙親侍奉,下有初入社會的女兒,身邊還有相濡以沫的愛人需要供養。
家里的頂梁柱轟然倒塌,漫長的治療正在緩慢拖垮他們僅有的積蓄。
衣食住行用,能省的地方都省了,想來想去,呼吸還可以少花一點兒錢。
那,就少吸兩口氣吧。
在一片“父愛如山”的評價里,有網友這樣說:
“你看到的是愛,我讀出的是底層人民的痛。”
網上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房間里有100個人,每人都有100元錢,如果每過一分鐘,每個人都要拿出一元錢隨機給另一個人,最后這100個人的財富分布是怎樣的?
這個問題,可以看成一個小型實驗,模擬的是規則絕對公平時,社會財富的流向。
癌癥父親為省2元不吸氧氣
財富隨機流動的話,貧富差距是否就會消失呢?
城市數據團用程序模擬了這個過程:
就這樣,80%的錢跑進了20%的口袋里。即使在最公平的規則下,世界依然展現出了殘酷的一面。
更何況,真實的財富流動并不隨機。
有個段子是這么說的:
我告訴你一個一年穩賺兩百萬的辦法……往銀行里存一個億定期,一年穩賺兩百萬。
笑話歸笑話,事實也確實如此,原始資本往往是積累財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癌癥父親為省2元不吸氧氣
據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大部分國家的貧富階級之間都存在差距:2014年,美國基尼系數0.47,中國基尼系數0.46,俄羅斯基尼系數0.422,拉美、南非等地的基尼系數甚至達到0.6以上。
用簡單的語言解釋,就是目前全球三成的社會財富被頂端1%的家庭所占有,而底端25%的家庭僅擁有一成社會財富。
《新約·馬太福音》中記載了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主人遠行前,叫來三個仆人,把自己的財產分配給他們去打理。
主人回來時,第一個仆人用銀錢做買賣,另賺了五千;
第二個仆人依此方法,另賺了兩千;
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你給我的銀錢,我一直幫你存著,沒有拿出來。”
癌癥父親為省2元不吸氧氣
于是,主人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并且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在現有的經濟規則下,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這是著名的“馬太效應”。
面對貧窮這個話題,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寒門對眼界、見識、發展的影響。但其實這不是真正的貧窮。
除去一小撮被媒體關注到的幸運者,他們中的絕大部分,終其一生都在為最最基本的生存掙扎。
因為身邊都是和自己一樣的人,所以無人關注,無人憐憫,也沒有太多想改變。
時間在他們身上只留下老去的痕跡,日復一日的生活和一眼望到的結局。
癌癥父親為省2元不吸氧氣
這一切,真的就像《平凡的世界》里說得那樣,人們寧愿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
貧窮最大的問題,是在人生的很多轉折點上,你沒有能力去保護自己想保護的人,沒有能力抵抗外界的侵蝕。
武漢大學講師劉燕舞曾主持過社科基金項目《農村老人自殺的社會性研究》,研究中展現的老人自殺案例,多在極端貧困的湖北農村發生。
他還記得有人跟他介紹說,一位老人要自殺,但怕子女不埋他,便自己挖了個坑,躺在里面邊喝藥邊扒土。
癌癥父親為省2元不吸氧氣
調查發現,老人自殺的動機中,利他心理非常明顯。“這些老人不想變成子女的累贅。自殺的后果也將給子女帶來收益。甚至,他們即便自殺還處處為子女著想。”
老人們有的不會在家里自殺,而是選擇荒坡、河溝,幫子女避嫌;或者與子女爭吵后不自殺,待到關系平靜后才自殺;還有兩個老人都想自殺,也要錯開時間,以免對子女家庭產生不好影響。
癌癥父親為省2元不吸氧氣
就連開頭提到的新聞,在經濟還算發達的杭州城內,重病在家的老人,為了給下一代多爭取一點點未來的保障,無奈之下,也只能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抵押出去。
“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錢沒花了;更痛苦的是什么?人活著,錢沒了。”
醫院的走廊比教堂聆聽了更多的祈禱,比哭墻見證了更多的絕望。
余華在《活著》里寫過這樣一句話:
“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不論貧富貴賤,都是努力在活著。
癌癥父親為省2元不吸氧氣
以前回家的必經之路上,經常見到有個老人跪在路邊,為生病的兒子乞討,我并不知真假,只是見得久了,看他跪得辛苦,兜里有零錢也習慣性給一點兒。
昨天我又見到他,剛準備掏出零錢,他說,不用了,我兒子死了,明天收拾東西帶他回老家。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觸及底層的悲哀,但或許可以多一點點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