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世界5G的競爭中,華為在較量中落敗,但5G技術華為等一些企業已經具備,而作為最新的技術,5G對人體有危害嗎?最早提出危害論的張朝陽近日也開始改口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張朝陽曾說了有關5G對人體有危害的言論,不過張朝陽近日又表示,“我收回這句話,5G對人健康的影響我真的不是專家,我真的不太懂,我只是看到一些報道,還需要專家進一步研究”,關于有沒有危害,還希望官方能給一個說明和解釋!
近日,工信部發放5G商用牌照。隨著5G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有些人不禁擔心:5G時代通信基站的輻射會不會更大?對人體健康有危害嗎?在我們的生活中,輻射時刻存在,但并不是全部有害。一部分輻射是大自然本身就有的,也有一部分輻射是人類制造出來的。而人類制造出來的輻射,分為電磁輻射(非電離輻射)和電離輻射,而對人體能造成較大危害的電離輻射,需要嚴格防范。而非電離輻射,其頻率比電離輻射小得多,它的能量也比電離輻射小得多。包括5G在內的無線通信都屬于非電離輻射,就是使用頻率小于1012赫茲的電磁波進行通信的方式。那么,通信基站的輻射到底有多大?業內專家表示,基站分為宏基站和微基站。室外看到的那種大型的、帶有板狀天線的基站,是宏基站。正常情況下,一個宏基站的功率是40瓦。距離基站10米的位置,輻射大約是 3.18 微瓦/平方厘米。據了解,根據《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標準,通信頻段功率密度應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而美國這一標準為600微瓦/平方厘米。
在我們的生活中,輻射時刻存在,但并不是全部有害。一部分輻射是大自然本身就有的,也有一部分輻射是人類制造出來的。而人類制造出來的輻射,大部分和電有關。只要有電在傳輸,就會產生相應的電場和磁場,產生電磁波。電磁波的頻率越高,它的能量就越大,換言之,輻射就越大。由電磁波產生的輻射,就是電磁輻射。專家表示,根據電磁波頻率的不同,電磁輻射又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真正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是電離輻射。
今年5月,張朝陽在公開場合上表示,“到了毫米波,對微波轉播的高頻率幾千兆赫茲,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我的物理知識,這個頻率其實對人體的危害是更大的。”“5G到來以后大家享受5G帶來未來科技的進步和方便的時候,也要關注一下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此番言論引起網友討論。
隨后張朝陽在微博上回應稱,“關于電磁波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只是說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我本人不是生物醫學方面的專家,只是看到了一些國外的報道(當然,對任何事情,國外的報道都會五花八門)。目前我對這個問題還沒有做深入的研究,大家對我今天的發言涉及這個問題,不要把我的觀點太看重。特此聲明。另外,我自己生活中,一般會保持與手機30厘米以上的距離。”
其實, 通信基站數量越多,手機通話效果就越好,手機和基站之間產生的電磁輻射反而越小。與電吹風、電磁爐、無線路由器等家用電器相比,小區基站的輻射量微乎其微。同時,網絡提速和基站輻射增值無關。網絡速度提速不是靠增強通信基站的信號發射功率,而是靠擴容傳輸帶寬。未來的5G通信基站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