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權來到開門大吉的舞臺,夢想是他們那邊的路不好,想把它修一下,可是在2016年的時候,就入圍“中國網事·感動2016”網絡人物,居然沒有人幫忙修建!萬芳權是大沙河信義渡口的第四代擺渡人,家族世代義務擺渡傳承的緣起竟是來自太爺爺輩的百年承諾!蓑衣、馬燈、篙竿,這些聽起來就有些年份的物品,對恩施建始縣三里鄉大沙河村村民萬芳權來說,卻是每天都要用到的東西。
一般有人喊了,就開,正常是白天開,晚上要是老百姓有急事,也會開一下!
碼頭就是你們家,就是個小石屋,五代人都是在同一個碼頭,所以這個碼頭很破了,有140多年的歷史了!
【不收一分錢,一家四代人守了這條河百余年】
140多年前,萬其珍的祖父舉家逃難來到大沙河村,作為外鄉人,當地百姓熱情接納他們,并給予他們幫助救濟,得以在大沙河村落地生根。當時的大沙河水流湍急,村民只有簡陋的木筏來往于大沙河兩岸,時常會危及性命。于是,萬其珍的祖父賣了家里的幾頭豬,造了一條小木船,不收分文,義務擺渡,運送大沙河兩岸的村民。
清朝光緒年間,萬作柱為躲避戰亂從荊州逃到恩施。萬作柱會游泳、能劃船,眼見兩岸鄉鄰為河所隔,打造木船接送村民過河,并承諾不收取一文錢。就這樣,萬家人在長達141年的時間里,一直踐行著“義渡”。
今年77歲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三里鄉大沙河村的農民萬其珍,1995年,他應下叔叔萬述榮的臨終囑托,成為萬家第三代義渡艄公。21年后的2016年,他的兒子萬芳權接過父親手中的船槳,將祖上傳下來的“義渡”承諾再次傳承。
萬芳權1971年出生,是第四代傳人,“上輩人堅守承諾一百多年,在我這代人手里不能失傳呀。等我老了,兒子接手,一代一代傳下去。”一諾千金!為萬家人的義舉點!
盡管現在需要擺渡的村民越來越少,但萬芳權說,只要有一個人需要過河,他們就要在這里堅持下去,信守祖上的承諾,一代一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