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
在歷史故事中,有一個話題總是為人所津津樂道,那便是佛教中的舍利子,總給人覺得神秘又有無邊法力。實際上,舍利子并沒有任何靈異成分,只是不了解它的人將它越傳越虛。
舍利一詞源于梵語,是印度人對于死者身體的一個總稱。在佛教中,舍利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未燒盡的遺骨殘骸,比如牙齒、手指骨或者鎖骨和頭發等等。另一種則是《釋氏要覽》中說提及的舍利子,它是一種和五色珠一樣光滑堅固的珠體,是大德高僧涅槃火化之后所產生的一種結晶體。
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
兩者都是佛教信徒們供奉和尊敬的寶物,在佛教中代表著高僧生前的功德、慈悲與智慧。
其中,對于舍利子的形成,由于沒有實質的科學理論研究進行作證,所以至今仍舊存在很多不同的說法。在佛教的典經記載中有這樣的說法:舍利子是通過“六波羅蜜”,也就是大德即菩薩修行和“戒、定、慧”等功德所熏修而成的,它和修行人的修行功德息息相關。在《中國禪宗史》一書中,佛學高僧印順法師對于這個說法也表示了贊同。
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
而根據科學原理來推測,舍利子的形成和以下兩點有關:
首先是飲食習慣,由于僧人長期素食,身體容易攝入大量的纖維素和礦物質,經過人體的新陳代謝之后,極其容易形成大量的碳酸鹽和磷酸鹽。久而久之,這些化學物質以結晶體的形式沉積在了人體內。不過,在眾多的素食主義者火化之后,卻也沒有見到這樣的結晶體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