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報道稱,中國計劃訂購至少4艘出口型俄制“拉達”(677型)級潛艇。雖然該計劃本身令人懷疑,但有趣的是這表明著俄羅斯本身承認其已遭到長期拖延的“拉達”級潛艇發展項目需要幫助。
自1996年首艘該級潛艇鋪設龍骨以來,俄羅斯共建造了3艘該級潛艇。不過,至今首艘仍未完全投入使用。“拉達”級潛艇項目的失敗,迫使俄羅斯為其海軍恢復了“基洛”級(636型)潛艇的生產。文章指出,現在俄羅斯似乎已經恢復了與意大利造船集團芬坎特里(Fincantieri)公司的合作關系,明顯希望在其潛艇中融入西方技術。
文章稱,如果中國加入該項目,即便僅做為買家,也表明對自主研發潛艇的努力能夠及時獲得成功并沒有信心。這可能是涉及數量的問題——從中國戰略觀來看,數字本身也有其價值——但更有可能會是因為質量的原因。這并不令人吃驚。在自主研發潛艇的過程中,中國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盡管出于國家安全與商業知識產權限制,但多數西方潛艇制造商都可以通過聯盟及雙邊關系,獲得大量有關潛艇的技術與理論。不過,中國沒有這樣的渠道(至少沒有合法渠道)。
文章稱,中國曾分別于1993年和2002年采購了若干艘“基洛”級潛艇。雖然首次采購為中國提供了獲得更多俄羅斯潛艇設計與建造工藝的窗口,但第二次采購則只是因為中國設計的“宋”級(039型)潛艇并不能滿足解放軍海軍的需求。當然,首艘潛艇在列裝之前需要接受多年測試,第二艘及后續潛艇則需要大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