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防御”反導最適合中國
如果中國領導人打算部署一款具備實戰能力的反導系統,那么設計用來防御小片地區免遭敵彈道導彈攻擊的“點防御”系統,看上去更符合邏輯也更加可行。根據李彬的看法,“點防御”系統對中國而言是更合理的選擇,如果北京決定發展自己的“動能擊殺”導彈防御技術,點防御系統能夠被用于保護中國的指揮與控制中心,從而保證中國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在一場敵人突然發動的先發制人核打擊戰爭中安然無恙,然后可以從容地指揮核反擊。這樣一種系統,也可以用于保護中國的一些戰略核武器,提高這些核威懾力量的戰場生存能力。實際上,已經有一些著作和文章突出了一種可能性——點防御反導系統能夠加強中國發射井式洲際彈道導彈的生存能力。
詹姆斯敦基金會的文章認為,點防御反導系統將會令中國的核威懾更加可靠,并確保自己與其他核武國家之間的戰略穩定。這種判斷和看法似乎與兩次反導試驗之后中國軍事官員的觀點比較接近。中國大約有20多枚發射井式洲際彈道導彈需要這種保護,因為中國似乎認為,與公路機動式洲際彈道導彈相比,這些固定發射井式戰略導彈更加薄弱。此外,與嘗試部署有限的國家導彈防御系統相比,這種“點防御”,難度更小、成本更低。
如果中國尋求部署一種導彈防御系統,北京需要的將不僅僅是陸基攔截裝置。正如中國一些分析家所指出的,北京還將需要多種互補的能力,例如彈道導彈早期預警衛星能力。中國目前缺乏像美國國防支援項目(DSP)和天基紅外系統衛星這樣的早期預警衛星。
邁克爾·蔡斯稱,中國分析家們認為,反導系統將會強化而不是削弱戰略威懾力。北京繼續反對導彈防御系統,并視之為在戰略上具有一定的“破壞穩定”的作用(最明顯就是對美國反導系統的指責),不過中國明顯并不認為自己的導彈防御系統存在這方面問題。中國的分析家們似乎并不擔心中國發展導彈防御系統將會觸發一場武器競賽。只要中國限制自己的反導部署,只扮演點防御“角色”,繼續堅持長期貫徹的“不首先使用”政策,維持核報復任務引導的核力量態勢,這種戰略思維就不會與中國在導彈防御上的立場相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