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報道,美國海軍水下戰中心的研究人員正在認真分析蟬的身體構造,希望能夠借鑒蟬的身體結構開發出性能更好的水下傳感器。研究人員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經在6月3日召開的國際聲學會議上發表。
美國海軍希望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蟬是怎樣通過如此小的軀體發出如此大的聲音?這一問題的答案可能會對復雜的聲吶系統產生巨大影響。其實此類系統目前已經存在,但主要是以被動聲吶為主,被動聲吶可以探測到水下的其它發聲目標,前提條件是該目標所發出的聲音要高于執行監聽的艦艇所發出的聲音。被動聲吶系統無法依靠自身發出聲波來對其它艦艇進行定位。
另一方面,主動聲吶系統通過主動發出聲波,然后探測從水下目標處返回的聲波,F有的主動聲吶系統往往體積巨大、結構復雜,也就意味著不是每艘艦艇都能夠裝備主動聲吶系統。美國海軍的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模擬蟬的發聲系統,使得無人潛航器等小型艦艇在未來能夠裝備主動聲納。裝備有此類聲吶系統的無人艇將能夠對敵人進行定位,同時對敵人來講還將成為其更大的威脅。
為了研究蟬的發聲原理,海軍研究人員正在利用激光追蹤蟬身體上的各個發聲部位。蟬的內部發聲系統包括兩個部分:蟬的胸腔兩側各有一塊音板,每塊音板都與翅膀接觸并向外凸出。蟬通過收縮音板,使翅膀向身體內側敲擊。翅膀后部體積較大的氣囊產生共鳴,從而使聲音更加響亮。蟬利用一對翅膀每秒鐘使氣囊共鳴300-400次。由于合成的聲波彼此異相,蟬采用了某種方法對聲波進行結合和放大,從而產生了人們所聽到的“不一致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