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新合金出現之前,記憶合金已經用于外科手術等領域。比如血管支架植入人體前會被壓扁,植入人體后將其恢復到設計形狀以支撐血管。但是,這些記憶合金從來沒有完全達到預期效果,它們并沒有成為“高周疲勞”應用。
新合金的主要研究人員,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Manfred Wuttig告訴BBC:“類似微創手術使用的形狀記憶合金,一般記憶合金可以一次或者多次恢復,但恢復次數很有限。這次發現的新材料極不尋常,可以稱作一次飛躍。”
Wuttig教授與德國基爾(Kiel)大學的同事共同研發出了新合金。晶體結構是新合金獲得杰出特性的關鍵,新合金中鎳、鈦和銅原子的排列方式使它們可以在兩種不同排列結構間不斷轉換。這種轉換被稱為“相變”,是合金恢復彎曲前形狀的原因。“相變”既可以在溫度變化時發生,也可以在拉力釋放時發生。
科學家在論文特別指出:鈦和銅形成的Ti2Cu簡化了轉換過程。Wuttig教授說:“這種特殊沉淀物完全兼容兩種不同晶體結構,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合金可以從晶體結構A完全轉換到B,再轉換回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