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制造的小塊合金面積只有1平方厘米,不到1毫米厚。分別在熱力條件和壓力條件下完成了1000萬次的周期測試。壓力測試并不困難,只需購買或建造小型應力-應變的機器就可以實現自動化測試。熱力測試則困難很多,科學家使用了一個專門的爐膛設備來快速完成樣品的1000萬次加熱和冷卻。每種測試都會花費很多時間。
科學家使用強大的顯微鏡和x射線檢查合金晶體結構的變化。Wuttig教授解釋道:“我們在同步加速器中做實驗,x射線會告訴我們具體的晶體結構。”
明尼蘇達大學的理查德·詹姆斯教授在撰寫的評論文章中,用“突破性”來形容1000萬次反復轉換的成就。詹姆斯教授參與了之前一種記憶合金的研發,這種記憶合金只可以反復轉換大約16000次。
研究也得到了牛津大學材料專家約翰·胡貝爾教授的贊揚:“這是一個重要發現。一般的形狀記憶合金在反復轉換很少次后就會出現相當明顯的性能衰減。一千萬次是循環材料的下限要求,新合金真正達到了高周疲勞,在相當多的領域都有潛在應用價值。”胡貝爾教授認為新合金可用于飛機的襟翼或者“控制面”,也可用于太空飛船太陽能電池板的展開以及人工心臟瓣膜。
Wuttig教授和他的同事則對制冷特別感興趣。Wuttig教授解釋道:“冰箱的壓縮機通過“相變”來壓縮和膨脹液體,而合金破紀錄的“耐力”使它有可能替代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