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探索發現 >

水庫傳來嬰兒哭聲竟是娃娃魚 大鯢為什么被叫作娃娃魚

來源:小編整理2024-10-21 14:50作者:cyw123

水庫傳來嬰兒哭聲竟是娃娃魚 大鯢為什么被叫作娃娃魚

2月29日深夜,浙江寧海縣,一水庫深夜傳嬰兒啼哭聲,原來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娃娃魚。這條娃娃魚長1.05米,重約8公斤,經專家初步鑒定為野生,最終被相關部門放生。

陜西小伙馬亮在黃壇一家企業上班,經常飯后到黃壇水庫附近散步。當晚10點多,馬亮在黃壇水庫龍王塘大轉彎處發現一條怪魚,這條魚不時發出嬰兒啼哭聲。

馬亮發現,這個怪魚有四條腿,還有尾巴,叫聲像嬰兒,難道是傳說中的娃娃魚?為了求證,又怕其他路人看到后拿走,他趕緊報了警。

水庫傳嬰兒啼哭聲叫聲 原是1米多長野生娃娃魚重8公斤

后來,寧海黃壇派出所副所長方子敏和同事們將怪魚帶至派出所。后經漁政部門有關專家測量和鑒定,確認為野生娃娃魚,雌性,年紀在六七歲,相當于人類的三四十歲。

昨天,森林公安人員和市民一同將這條野生娃娃魚放歸到黃壇水庫。

水庫傳來嬰兒哭聲竟是娃娃魚 大鯢為什么被叫作娃娃魚

大鯢被稱作娃娃魚的原因:

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是,大鯢的聲音很像嬰兒的哭聲,而它的外形又像魚,所以被稱為娃娃魚。由于大鯢對生活的環境要求很高,只存在于水質清澈的山區溪流中。它白天藏身于洞穴中,只在晚上才出來活動,身體又大多呈灰褐色,因此,過去在野生條件下,人們很難確切地聽到它的聲音。傳說中的像嬰兒一般的啼哭聲,最初是來自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其上記載:“龍侯之山……泱泱之出水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后來,《史記》、《水經注》等也多有描述。加上民間的傳說,也就慢慢流傳至今。

近來,人工養殖大鯢已經在不少地方形成氣候,所以,人們也有機會近距離地聽一聽這種珍稀動物發出的聲音。根據科學家對大鯢在自然狀態下的鳴叫和在電刺激中腦誘發下的鳴叫結果分析,大鯢的發聲頻帶范圍窄、基頻高、諧波成分少、持續時間短,基本上比較單調,也沒有婉轉的聲音,多集中在單音節的“唧——唧”聲,在驚恐狀態下,其聲音持續時間會稍微長一些。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大鯢短促的聲音和嬰兒婉轉的啼哭聲在聲譜的對比上差異很大,事實上,這也與大鯢發育很不完全的喉部結構相一致。

也有一些人認為,大頭大腦的大鯢在水中的模樣,似乎也有點像一個娃娃,這也是娃娃魚俗稱來源的另一個說法。事實上,世界上第一個大鯢化石于1726年被瑞士醫生肖赫在德國發現時,就因為其骨骼看上去很像人類的頭骨和肋骨,所以為這一化石取名“洪水證人”,以表示其與《圣經》記載的死于洪水的人類相像。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