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當面臨自己不愿之事,很多人會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正是因為自己不愿,所以不想強加別人。可是即便如何,你仍然會在無意中,傷到別人,甚至給自己埋下障礙。
大事、難事易警覺;小事、易事愛忽略,這便是多數人無端招禍的原因。與人相處,語言的表達雖是重要,但神態卻更加讓對方印象深刻,語言可以騙人,但神情卻是你身體最誠實的語言。所以與人相處,學會三個“不要”,避免無端的損失,也能收獲別人的真心。
一、對愁人勿樂 釋義:面對憂愁的人,不要顯示你的快樂。
與人相處,對方正處于憂愁的時刻,就算你有很開心的事,也要暫時壓制,懂得體諒對方的艱難,設身處地感受對方的心情,陪伴度過憂愁,再分享你的快樂,才會讓對方感受到的真誠和關愛,替你開心。
反之,如果對方處于憂愁、憂慮的時刻,自己都無暇顧及,而作為朋友的你,不但沒有分憂解難,還在這時候顯示你的快樂,不是有一種落井下石的成分么?而且對方看到自己的情況,再對比你的情況,只會更加憂愁,甚至因此憎恨于你。
二、對哭人勿笑 釋義:面對傷心人,不要顯示你的笑容。
人在傷心的時候,都有一種自己最落魄的感覺。所以作為朋友,如果你想安慰對方,最好讓對方了解到你也有傷心的事情,才能體會到共患難的知己情義,感受到自己不是獨單一人,便會很快緩解傷心事。如果自己沒有做好準備,那就給他空間和時間,讓他獨自傷心發泄,未嘗不是一種辦法。
面對傷心人,你用快樂的方式勸解,在這個時候是沒有大用處的,只能讓對方覺得你不理解他,感受不到他的傷心。所以切記不要對傷心的人展示你的笑容。
三、對失意人勿矜 面對失意的人,不要表現你的矜持和優越。
人在失意的時候,不僅僅是情緒的低落,還有一種不甘和落寞,所以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為了讓對方找回信心,而用自己的優越刺激對方,不然很可能讓對方把不滿的情緒轉移到你身上,生成仇恨。
所謂患難之交,如果這個人不值得你深交,那就遠離,讓他用自己的方式或者朋友度過難關。不要為了顯示自己的優越,隨意踐踏身在低谷的人,最后給自己埋下隱患。如果這個人值得深交,那就不要站在高處看著,拿出自己的真誠,去谷底陪伴他,給他溫暖和開啟新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