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聚老人的岳母名叫岳小冬,今年100歲了。岳小冬老人的丈夫患有嚴重的半身不遂,在1958年去世了。更不幸地是,她唯一的女兒在1990年因腦溢血也去世了。家里就只剩下了她和女婿李全聚,以及女兒的兩雙兒女。當時,正是給孩子們商談婚事、需要用錢的時候,岳母身體虛弱,又需要人照顧,生活的壓力一下子壓在了李全聚的身上。為了生活,他邊種地,邊喂牛、放羊貼補家用。就這樣,孩子們也都相繼結婚、生子,有了屬于他們的生活。從那時起他就把岳母接過來,悉心照料,時間也走過了三十多個年頭。
2014年,岳母因病生活不能自理。此時的李全聚已經將近78歲了,雖然年紀大,行動不方便,但他毅然挑起了照顧岳母的重擔。
伺候沒有自理能力的老人,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岳小東老人身體本來就比較虛弱,加之手術留下的后遺癥,吃飯時嘴巴無法完全閉合,只能吃一口休息一會兒。岳母每吃一口飯菜,李全聚老人都要重新扶起她,再放下,再扶起……就這樣,一頓飯喂完,將近一個小時。飯后,李全聚還要給老人擦手、喂水、喂藥。岳母住的房間,小而溫暖,一張大床的旁邊不到一胳膊的距離,還有一張很窄、很短的小床。李全聚的大兒子李拴貞告訴記者,大床是姥姥的,小床是父親的,小床后面墻上那個懸掛掛歷的地方,把掛歷拿開是一個洞,是父親怕姥姥有什么事,及時通知他們的聯絡口。
“年輕的時候,我公公是隊里的保管員。改革開放后,他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從我嫁到這個家,他就一直照顧著姥姥,幾十年了,從來沒喊過一句辛苦、一句累。今年公公83歲了,在別人的家里,應該是所有的孩子都照顧他?墒窃谖覀冞@個家里,公公作為一個老人,還在照顧著另一個老人,我和我丈夫,還有幾個弟弟、妹妹都告訴他,我們來照顧。可是他說,他身體還能照顧。拗不過公公,我們就每天輪流過來看看,或是打掃衛生,或是過來做做飯、洗洗衣服。誰都知道伺候一個老人幾十年是多么的辛苦,我公公真的是太難了,他為人太孝順了……”兒媳王軍聯激動地說著,眼睛不時流出一串接一串的淚水。一旁的丈夫,拉了拉她的衣角,她趕緊抬頭讓眼淚憋回去,然后沖著記者笑了笑。
岳小冬老人不吃家常飯,李全聚就天天給她買豆奶粉、蛋糕,喂完岳母吃飯,之后才輪到他自己吃飯,一個饅頭、一碗棒子面粥,簡單解決;岳母大小便失禁,尿不濕每天要換好幾塊,經常還會弄臟褲子和被褥,一周至少要洗三次被褥,衣物天天要清洗,他還把每天尿不濕沒有弄臟的地方剪下來,拼在一起,留作下一次用,只為了保證岳母每天都穿上干爽的衣褲的同時,節省開支;老人癱瘓臥床后,白天睡覺,晚上清醒,一天24小時,李全聚都要持續待命,既沒法安穩地入睡,又擔心岳母翻身時會掉到地上,所以總要不時地檢查……這樣一晃又是四年的時間。
“李全聚老大哥,是小棗村三千多人公認的大孝子,他的孝順不僅僅繼承了傳統美德,偉大、高尚的情操更激勵我們每一個村民向著更和諧、更文明、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他是我們的好榜樣、好模范!”小棗村黨支部書記胡現記如是說。
李全聚老人說:“這沒有什么。我不照顧她,誰照顧她?我不照顧她,對不起死去的孩兒她娘,也對不起活著的岳母。照顧不好這老母親,我這心里過意不去啊。”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正是這樸實簡單的話語卻溫暖了每一個人的心。孝順父母的是中華傳統美德,讓老人安度晚年是每個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李全聚老人用實際行動樹立了良好的家風榜樣,他的事跡也像春風般越傳越遠,受到群眾們的廣泛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