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深受失眠所苦嗎?許多人都因為工作壓力等各種原因深受失眠困擾,盡管睡著了,睡眠品質也是不太好,關于這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畢竟長久失眠下去,不僅身體亮起紅燈,可能連精神層面也會深受影響!
1:“藥物”治標不治本
根據統計,全臺灣每10人就會有1人深受慢性失眠所苦,臨床心理師表示,若想避免失眠,可以嘗試養成“睡眠儀式”,例如睡覺前洗澡,寫下今天的煩惱等等,一旦做了這些事情,身體就會知道“睡覺時間到了”!
醫生也說明,在臺灣,治療上仍會以藥物為主,但這做法恐怕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安眠藥可以讓大腦快速進入休息狀態、幫助睡眠,但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少,例如容易產生依賴性且用量也會增加,其次則是,大腦雖然在休息,但身體還沒接到休息指令時,就容易夢游,這狀況是相當危險的。
2:透過認知行為取代藥物治療
面對失眠,國際間已陸續推崇“以認知行為取代藥物”,醫師表示,認知行為治療除了初期效果和藥物一樣之外,長期效果甚至比藥物更好,甚至可降低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
至于“認知行為”是什么呢?顧名思義,就是改變失眠者的“認知”與“行為”,失眠者常常在睡覺的“認知”上相當執著,例如在晚上10點前必須睡覺;至于“行為”包括了錯誤的睡前習慣,例如:睡前滑手機、睡前工作等。因為這些行為都可能造成睡前焦慮而無法真正的放松!
3:改善失眠的三大步驟
為了避免失眠,醫師提出三項重點:1.找到適合自己的“睡眠儀式”,2.花時間放松,3.和“床”打好關系,盡量避免在床上工作、滑手機、看電視等,讓床成為真正睡覺的地方
醫師最后也強調,若民眾躺在床上30分鐘還睡不著,每周半夜醒來或提早醒來超過三次,這狀況持續長達三個月,就應該盡速就醫治療,不然精神不好、壓力大的狀況更會讓失眠陷入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