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畢業后,因為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一樣,而且自身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在畢業之后還非常的努力,而有的只是混日子而已,差距就會慢慢地變得越來越大!真的是人家這么優秀了還這么努力!有網友爆料稱,剛參加完一個大學同學聚會,往日的同學們一個個全都變了樣子,當年彼此之間相差并不大,但是現在再看大家簡直天差地別,有的連續三年公務員沒考上,有的卻當了小老板,有的自己創業,有的升任部門總監。大家說話的語氣,動作和神態都已經完全跟讀書時候判若兩人,我突然覺得都不認識他們了!怎么會這樣!
不是說非得成為馬云那樣的人物,我的意思是能成為這樣優異的太少只是一小部分人,就像高考能進清華北大一樣,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除去自己本身外原生家庭也挺重要,就像你說的那位雖然家里不太好但是因為自己優秀才改變了這一切,如果他家境好原生家庭比較優秀加上他自己也優秀他肯定能會比現在也更好
我身邊的大學同學也沒有超級大富大貴的也沒有窮得揭不開鍋的,你以為差距不大就太太天真了,家庭條件好的一畢業家里給買車買房了,家里一般的同學,自己攢一點家里能幫一點也能買房,我就是第三種,畢業兩年每個月給家里打錢。有時候有一種感覺,覺得自己一輩子都不可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
有的人一出生就在了終點站。
為什么都是在錢上的差別啊?我以為會有畢業后在能力,學業知識,上有差別,可是看完了都是錢錢錢
大學舍友兩年學費沒交,拿著花光了,他說畢業證不要也罷,大一就已經知道他家開廠,父母已經給他買了一套房,現在已經舒舒服服等繼承,這不是努不努力的問題嗷
這些話題其實都是學歷出身論的遺毒。你把學歷當出身,自然就會覺得在一個教室里上課的同學都是一個“階層”的人,所以畢業后差距大就覺得很奇怪。原因其實很簡單,學校只是個讀書的地方,讀完書人還是要回到他原本的經濟地位上去。
這里面不是這些年社會變了,而是一直都是這樣。最典型的比如戶口。同樣是80年代的大學生,畢業了根據戶口回老家當公務員。北京的同學回北京,在北京分房,一套100平的房子現在1000萬;河南的同學分到河南老家,同樣一套100平的房子可能不到100萬。
十倍的身家差距起源就是戶口不同。
戶口從哪里來?從父母身上來。
千萬不要把少數成功的個例當做普遍案例來推導,因為個例往往都不可復制。
以前和幾個老編輯討論哪些富豪的暴富經歷最符合我們的輿論場?
大家得出的答案都是劉強東。因為他出身蘇北農村,高考狀元考進了中國人大,還有各類被同學女友看不起拋棄的經歷,最后靠著個人創業走電商發財成為巨富。
窮苦出身,高考狀元,名校畢業,自主創新成富豪。還有什么比這更符合寒窗苦讀,一夕成名的故事呢?
但是你真的去研究他履歷會發現他大學錄取其實是社會學。根據當年的狀態他要是認真學習,等待分配回原籍就是當個普通公務員,目前一般也就副處級。他的轉折出現在大學里的“不務正業”自學編程,而且創業也經歷過多次失敗。從頭到尾的履歷都沒有任何的可復制性。
對普通人來講唯一靠譜的就是腳踏實地,認清楚自己的起跑線就是自己的父母。在原有的基礎上盡可能讓自己的生活切實際的變得更好一些。
好一點,就是好。一代人比一代人更好一點,就是好上加好。
至于同學,只是一群有緣在一個教室里上過課的人,讀完書還是各回各家,沒什么可比的!
年輕人們,醒醒,你跟同學們的差距才不是畢業后才出現的,在學校里早就已經慢慢拉開了,只是校園里沒有很明顯的沖突對比而已。
拼了命也實現不了的成就,很多也并不是你七尺的命中難求的那一丈,只是受思維所限。
學校里有的人的思維一直在成長,有些卻固守著一些陳舊的觀念。
我發覺,有一個特別不容易被發覺的學生思維,就是孤立地、隔離地看待這個世界。
建立起不同學科之間的隔閡,不會系統地整合跨學科的知識,總是覺得隔行如隔山,不僅自己難實現成長,還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騙術欺騙。
我們一直以來接受的教育,每個老師只強調他自己的科目,從未有人引導我們說,怎樣把知識聯系起來。于是很多人覺得,改學不同的科目就是白費了之前的所有精力。
但是,不同的知識是從解釋這個世界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而來,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大系統,知識從來不能割裂開來學習。
甚至是,跨領域的方法和思維借鑒,才是學習領域的常見情況。
與普遍的認知不同的是,隨著學習深入,通常不是越學越窄,而是越學越深,它是建立在知識面廣的基礎上的。
了解越多,會發現這個世界殊途同歸。
盡早地意識到這個世界的【系統 】性,拋棄學校里的學科思維,就能越早開啟迭代成長之路